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伍学强, 惠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一种血液系统克隆性增殖性疾病。采用二代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方法,研究者发现超过80%的MDS患者在涉及不同细胞途径的基因中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突变[1]。许多突变基因,如TET2、ASXL1、SF3B1、SRSF2、DNMT3A和RUNX1等的突变发生率均在10%以上。这些突变基因与MDS的启动、发展、危险分层、诊断、治疗反应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现就MDS的基因突变、发病机制及针对突变基因的后续应对研究等作一综述,以期对MDS分子遗传学异常、发病机制及相应的药物研发有进一步了解。
  • 论著
  • 论著
    王经翠, 李凤英, 徐卫东, 王新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桦脂酸对Va24NKT细胞杀伤胰腺癌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外周血中扩增Va24NKT细胞,同时将不同浓度的白桦脂酸作用于Va24NKT细胞、SW-1990细胞,MTT法检测Va24NKT细胞、SW-1990细胞生长,流式细胞仪检测NKG2D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白桦脂酸作用后NKT细胞中P-ERK1/2、ERK1/2的表达。结果 白桦脂酸浓度在0.125~2μg/mL时能促进 Va24NKT细胞的生长(P<0.05),经白桦脂酸诱导后的Va24NKT细胞NKG2D 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SW-1990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桦脂酸在一定浓度下增强Va24NKT细胞杀伤胰腺癌细胞作用,白桦脂酸促进Va24NKT细胞生长与ERK1/2通路有关。
  • 论著
    刘燕山, 刘德智, 张海生, 王国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鸢尾素(Irisin)与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我院经CT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依照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否复发和患者是否死亡进行分组,对比各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血清Irisin、Lipocalin-2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绘制ROC曲线观察血清Irisin、Lipocalin-2对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症状性VTE复发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症状性VTE未复发患者,而血清Lipocalin-2水平则明显高于症状性VTE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存活患者,而血清Lipocalin-2水平则明显高于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降低和血清Lipocalin-2水平升高是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13,HR=0.138,95%CI:0.029~0.661;P=0.017,HR=1.869,95%CI:1.118~3.125)。血清Irisin预测症状性VTE复发的敏感度为92.9%,特异性为81.5%,AUC为0.881;预测全因死亡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5.9%,AUC为0.860。血清Lipocalin-2预测症状性VTE复发的敏感度为85.7%,特异性为63.0%,AUC为0.766;预测全因死亡的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9.3%,AUC为0.867。结论 血清Irisin水平降低和血清Lipocalin-2水平升高均是急性肺栓塞患者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血清Irisin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症状性VTE复发和全因死亡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血清Lipocalin-2对急性肺栓塞患者全因死亡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论著
    任耀, 何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Ⅲ、Ⅳ期直肠癌患者的条件生存率(CS)变化,探究并对比变化因素。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2010~2015 年临床或病理诊断为Ⅲ、Ⅳ期的直肠癌患者。CS是已经存活X年的患者再存活Y年的概率。对两组病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和Lasso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进行CS亚组分析。使用标准化差异(d)评估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 从SEER数据库中收集到Ⅲ期直肠癌病例4 147例、Ⅳ期直肠癌2 048例。Ⅲ期患者的总生存率(OS)逐年降低(95.2%→71.0%);3年条件生存率(CS3)逐年增长(79.5%→82.9%)。Ⅳ期患者OS逐年降低(69.1%→17.3%);CS3逐年增长(32.6%→68.3%)。Ⅲ期直肠癌患者CS3增长幅度远低于Ⅳ期(3.4% vs 35.7%)。CS亚组分析显示,Ⅲ期患者中年龄≥50岁,组织学Ⅱ~Ⅲ级、T3~T4分期、N2分期、未接受化疗和CEA(+)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并持续存在(|d|>0.1),非婚状态、组织学Ⅳ级作为独立风险因素但逐渐消失(|d|>0.1→|d|<0.1);Ⅳ期患者中非婚状态、组织学Ⅳ级、未接受手术、清扫淋巴结数<4组、未接受放疗、TX分期、骨转移、肺转移、未接受放疗、CEA(+)、肿瘤>5cm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且持续存在,年龄≥50岁、组织学Ⅲ级、T4分期作为独立风险因素逐渐消失。结论 2年仍然存活的Ⅲ、Ⅳ期直肠癌患者,生存预期将超过最初的预估。由于存在能被时间消除的因素,Ⅲ期合并组织学Ⅳ级的患者以及Ⅳ期合并年龄≥50岁、组织学Ⅲ级、T4分期的患者,在系统治疗后应继续进行积极干预,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 论著
    唐克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效果及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021年7月~2023年7月我科收治的78例NEC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酚妥拉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炎性指标、免疫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3% vs 84.61%,P<0.05),腹胀改善、大便改善、肠内营养恢复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10(IL-10)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3(C3)、补体4(C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NEC的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儿恢复,改善炎性指标,提高免疫功能。
  • 临床经验
  • 临床经验
    潘春玲, 王亚钦, 闫振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对胃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促癌因子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XELOX治疗,联合组予以卡瑞利珠单抗+XELOX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99(CA199)]、T细胞亚群[CD4+、CD3+、CD4+/CD8+]、促癌因子[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水平及毒副反应。结果 联合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疗程后联合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疗程后联合组CA724、CA242、CA199、PARP-1、 PECAM-1、LAG-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XELOX方案治疗胃癌近期疗效显著,可改善T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抗肿瘤效果,安全有效。
  • 临床经验
    陈小春, 林川, 邓万冰, 胡传飞, 袁志平, 王昌平, 刘红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肋间后动脉在进入肋沟前与上下肋骨的空间位置关系,并指导肺穿刺活检。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0月于我院住院的27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胸部增强CT扫描筛选出显示清晰的肋间后动脉,行三维重建,分别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测量肋间隙上下径、肋间后动脉与其上方肋骨下缘的距离,并统计分析。结果 ①27例患者共计262支肋间后动脉纳入分析,各肋间隙自下而上,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逐渐变窄。②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的肋间后动脉几乎都在靠近上方肋骨或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横突外侧位置处,肋间后动脉在第11肋间隙的位置多数靠近上方肋骨,少数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在第10肋间隙,较多位于肋间隙中间位置,第9、8肋间隙肋间后动脉较多靠近下方位置、中间位置。③随肋间隙往上,肋间后动脉在横突外侧、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两处位置的走行逐渐移行至肋间隙的中间及下方位置。结论 横突至肋角之间的肋间后动脉并非在固定的肋间隙位置走行,如确需在该区间内完成经肋间隙的穿刺术,应在增强CT评估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后进行。如果缺乏增强CT评估,在横突外侧至肋角连线二分之一位置处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在横突外侧位置处,第11肋间隙处穿刺可选择靠近下方肋骨入路相对安全,其余肋间后动脉的空间位置分布差异较大,第10肋间隙应避免选择肋间隙中间位置入路,第9、8肋间隙应避免在肋骨下方位置入路。
  • 临床经验
    马洋, 李洁, 张璐璐, 杨晓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院脑梗死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脑梗组;同时纳入我院同期足月生产的非脑梗死新生儿9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和临床表现,并分析不同预后脑梗死新生儿磁共振成像DWI序列及T2序列变化情况。结果 脑梗死新生儿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新生儿的受损部位以单纯大脑中动脉为主(50.00%),大脑中动脉+基底核(14.58%)也为常见损伤部位。脑梗死新生儿的起病症状以惊厥(73.96%)为主,体征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76.04%)、肌张力改变(50.00%)为主。依据是否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将脑梗组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结果显示不良组头颅磁共振T2序列脑梗死原始受损面积占比为14.81%,DWI受损占比为3.70%,复查头颅磁共振T2序列受损面积占比为3.70%,颅脑病变受损占比差值为14.81%,深部核团受累51.85%。脑梗死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头颅磁共振T2序列脑梗死原始占比、占比差值、深部核团受累高于良好组(P<0.05)。结论 脑梗死新生儿多为小于胎龄儿、羊水胎粪污染、宫内窘迫、生后窒息,以单纯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核为主要损伤部位,表现出惊厥、原始反射引出不完全、肌张力改变等症状,且不同预后患儿的头颅MRI T2序列有明显差异。
  • 临床经验
    谢文泵, 陈晔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和氧化锆全瓷冠对后牙楔状缺损患者根管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中ALP、AST水平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100例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后牙楔状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根管治疗,治疗后50例给予金属桩核+金属烤瓷冠进行修复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牙周健康情况、牙周组织损伤情况、修复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修复后,观察组患者修复成功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修复后,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均较修复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两组患者龈沟液中ALP及AST水平均较修复前降低(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患者修复满意度(咀嚼功能满意度、颜色匹配满意度、牙龈边缘着色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P<0.05);修复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6.00%)(P<0.05)。结论 对后牙楔状缺损患者根管治疗后给予纤维桩、纳米复合树脂+氧化锆全瓷冠修复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修复成功率、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提高修复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且对牙周组织影响较小。
  • 临床经验
    任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食管癌患者应用全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缩野加量调强放疗(LCB-IMRT)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照射剂量、肿瘤标志物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LCB-IMRT治疗的对照组(48例)和接受SIB-IMRT治疗的研究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分析两组照射剂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较之对照组,研究组疾病控制率显著更高,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和左右肺、心脏及脊髓平均照射剂量及不良反应率均更低(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应用SIB-IMRT治疗,相较于LCB-IMRT治疗的疾病控制率更高,在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调低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且患者调强放疗照射剂量更少更均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临床经验
    张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行IA夹闭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动脉瘤直径、瘤体部位、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次数、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SAH距离手术时长、是否有家族史。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行IA夹闭术患者中术后发生CVS 24例,发生率为22.22%(24/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Hunt-Hess分级、SAH次数、WBC计数、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E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Hunt-Hess≥Ⅲ级、SAH≥2次、WBC≥15.0×109/L、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7.0mmol/L、Fisher≥Ⅲ级、ET-1≥58.0pg/mL是影响IA夹闭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IA夹闭术术后发生CVS与年龄<50岁、Hunt-Hess≥Ⅲ级、SAH≥2次等因素有关,临床需重视预防工作。
  • 临床经验
    春小东, 卞启旭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并研究对乳酸酸中毒患者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急诊内科收入的乳酸酸中毒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n=36)和治疗组(n=36)。接受常规化治疗者纳入常规组,基于此前提下,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者纳入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2h、24h及48h血乳酸水平相比于常规组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APACHEⅡ评分12h、24h及48h相比于常规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尿素氮及血肌酐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组28d死亡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对乳酸酸中毒患者采取早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较理想,可有效清除机体内的乳酸,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 临床经验
    王卫国, 戴正行, 詹一, 周喜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32例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2),观察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足背静脉溶栓联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患肢周径差降低、消肿率及血栓清除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均趋于正常,其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尿激酶使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溶栓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患肢静脉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郭芸芸, 张妍, 范学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在治疗过程中并发血栓栓塞事件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2月1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结果 D-二聚体明显升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头颅DWI显示多发梗死病灶、累及3个及3个以上血管区域(三区征)为其临床特征。结论 患者以急性多发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高D-二聚体水平,结合头颈部CTA检查梗死部位无相应血管狭窄或闭塞,提示临床医生需考虑恶性肿瘤所致高凝状态可能,即特鲁索综合征。
  • 医学技术
  • 医学技术
    张萝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后尿路感染的微生物学特征及耐药性模式。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我院行PCNL治疗的120例肾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PCNL术后检测患者的尿路感染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36例)和未感染组(8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尿白细胞(WBC)计数、术前是否应用抗生素、结石直径和结石负荷情况,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PCNL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对感染组患者进行尿标本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120例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为30.00%,未感染率为70.00%。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尿WBC 3~5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结石负荷≥1 000mm2占比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尿WBC 3~5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结石负荷≥1 000mm2均是导致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引发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6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检出率分别为57.81%、34.38%、7.81%。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3.75%、81.25%,肺炎克雷伯菌对甲氧苄啶、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81.82%,两者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 肠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0.00%、8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5.71%、71.43%,两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年龄≥60岁、术前尿WBC 3~5个/HP、术前未应用抗生素均是导致肾结石患者PCNL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其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等,根据致病菌合理应用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治疗有利于预防、控制尿路感染。
  • 医学技术
    董兰兰, 李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中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同期正常体检人员60例纳入对照组,两组均予以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检查,研究组再予以关节镜检查。比较两组T2mapping伪彩图图像及膝关节不同区域软骨T2*值,对比研究组不同程度病变患者膝关节不同区域软骨T2*值,分析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检查对研究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检出情况及其诊断效能。结果 两组T2mapping伪彩图图像软骨形态及色阶信号存在明显差异;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膝关节股骨内、外侧踝和内、外胫骨平台T2*值均显著升高(P<0.05);伴随膝关节骨关节炎严重程度增加,患者膝关节股骨内、外侧踝和内、外胫骨平台T2*值明显升高(P<0.05);磁共振T2mapping成像检查诊断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准确性、灵敏性均为95%,漏诊率为5%。结论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诊断中应用磁共振T2mapping成像,不仅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及灵敏度,还可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 医学技术
    彭志平, 林勉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手指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手指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为腱鞘巨细胞瘤23例,腱鞘囊肿2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23/25);超声特征表现为病变位于指屈肌腱(64%,16/25)或指间关节(36%,9/25)周围,形态规则(48%,12/25)或不规则(52%,13/25),不规则者均包绕肌腱和(或)指骨生长,边界清晰(100%,25/25),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92%,23/25);多数病例(68%,17/25)无明显血流信号;4例显示丰富血流信号,病变最大径均超过2.0cm,且包绕指骨生长。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手指腱鞘巨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并可准确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医学技术
    王坤, 林峥, 杜婧, 邓文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在西门子3.0T Verio MRI设备上两种不同脂肪抑制技术在腕关节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快速发转恢复技术(TIRM)、频率选择反转恢复技术(SPAIR)两种脂肪抑制技术进行双侧腕关节的冠状面T2WI成像,根据脂肪信号抑制效果将图像分为Ⅰ、Ⅱ级。Ⅰ级脂肪抑制效果好,皮下脂肪、肌间脂肪及骨骼黄髓抑制充分且均匀;Ⅱ级脂肪抑制效果差,皮下脂肪、肌间脂肪和黄髓抑制不充分或不均匀。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卡方检验。结果 图像符合判读标准的共有40个腕关节,其中左腕22个,右腕18个,在TIRM、SPAIR中同为Ⅰ级10个;同为Ⅱ级10个;TIRM为Ⅰ级,SPAIR为Ⅱ级的16个;TIRM为Ⅱ级,SPAIR为Ⅰ级的4个。与SPAIR技术相比,TIRM技术的脂肪抑制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P<0.05)。结论 在腕关节两种脂肪抑制技术的T2WI成像中,TIRM技术的脂肪抑制效果更佳。
  • 医学技术
    谢满晴, 刘妍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ABO血型不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儿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42例HSCT患儿临床资料,按ABO血型是否相合分为相合组(22例)、主要不合组(10例)、次要不合组(10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时间,并分析HSCT后患儿血型转换规律及成分血液输注情况。结果 42例HSCT患儿中,ABO血型相合率为52.38%(22/42);20例ABO血型不合患儿中,主要不合率与次要不合率均为23.81%(10/42)。42例HSCT患儿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期间无急性移植物排斥等情况发生。3组粒细胞植活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相合组血小板植活时间比主要不合组短(P<0.05)。结论 ABO血型不合对HSCT患儿粒细胞植活时间无影响,但ABO血型主要不合会对患儿血小板植活时间存在一定影响。
  • 医学技术
    孙小妹, 刘桂梅, 陈娅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保守治疗和随访证实的22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 22例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结肠旁的椭圆形或不规则高回声团,边界清或欠清。部分病例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或环状低回声。所有病灶均与腹壁粘连。病灶在乙状结肠16例,降结肠4例,回盲部1例,升结肠1例。结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高频超声声像图有特征性,超声可以作为检查及复查首选检查方法。
  • 医院管理
  • 医院管理
    王宏霞, 林峥, 张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公立医疗机构应急能力的全面考验,不仅考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全面检验医院的管理能力。医院工会作为医院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医院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总结新冠疫情期间北京航天总医院工会的工作经验,展现医院工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的作用。
  • 综述
  • 综述
    杨艳丽, 周祖邦, 马欢, 代九菊, 李振珺, 梁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发病率近几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目前有关甲状腺癌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上。在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下,对甲状腺癌的诊疗也越来越倾向于参考基因检测结果,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多种基因参与,从分子水平进行基因检测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受到广泛关注。现对BRAF V600E、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的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价值及影响进行综述。
  • 综述
    石浩川, 潘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席卷全球,并出现多轮次的感染,病毒疫苗预防效果有限。因此,全世界开展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抗病毒药物研发,本文通过回顾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梳理抗病毒药物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现状。
  • 综述
    何於成, 李开燕, 周丁鹏, 曾昭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PMN)释放的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具有捕获和消灭病原体的作用。NETs的产生和释放称为NETosis,被认为是PMN的一种独特类型的细胞死亡,并参与了糖尿病足溃疡难愈合的发病机制。本研究通过NETosis对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障碍的发病机制及作为潜在治疗靶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其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充足的客观依据。
  • 综述
    邓幅源, 王少飞, 庞桂芬, 姜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肺栓塞(APE)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早期识别APE并对症治疗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以及改善预后尤为重要。欧洲心脏病协会 (ESC) 通过对现阶段APE患者的患病因素、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流程进行总结后认为,寻找一种新的、对APE高度敏感的指标具有重要意义。APE患者大多合并心肌损伤,出现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升高,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可用于早期诊断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