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4-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滕峰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或称凋亡素2配体(Apo2L),是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中的新成员,通过与受体结合而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转化细胞及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TRAIL在选择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无毒副作用。研究发现,联合药物治疗或者放射治疗可以增强TRAIL对肿瘤细胞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因此目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以TRAIL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为切入点进行论述,以期理解其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 论著
  • 论著
    夏春勇, 陈小林, 贺小艳, 黄莉娟, 丁玲, 黄仕琴, 滕金凤, 刘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肿瘤患者CYP1B1*3基因多态性与紫杉醇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同时检验该基因指导安全用药的效果,为紫杉醇在临床精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①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12月接受紫杉醇化疗的肿瘤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CYP1B1*3(1294 C>G)基因型,观察、收集、记录其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通过药品关联性评价找出紫杉醇导致的ADR,分析ADR和CYP1B1*3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②选取我院2022年1~4月接受紫杉醇化疗的60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个体化给药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个体化给药组行CYP1B1*3(1294 C>G)基因检测并根据基因结果及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常规治疗组无基因筛查,直接按照标准剂量给药,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基因相关性研究中,CYP1B1*3野生型基因的肿瘤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突变型基因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给药研究中,个体化给药组紫杉醇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1B1*3基因多态性与紫杉醇不良反应具有关联性,CYP1B1*3基因检测可提升肿瘤患者紫杉醇的用药安全性。
  • 论著
    袁燕平, 汪亮亮, 胡佳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4%多聚甲醛、10%中性缓冲甲醛液、丙酮和95%乙醇4种组织固定液对大鼠毛囊冷冻切片免疫组织荧光染色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冰冻切片固定液。方法 选取2只SD大鼠,乙醚麻醉后处死,剪下大鼠唇部皮肤,分离触须毛囊后随即进行冷冻连续切片。将切片分别置于4%多聚甲醛、10%中性缓冲甲醛液、丙酮、95%乙醇固定液中固定,所有切片经过相同的固定时间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毛囊内细胞角蛋白(CK15)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4%多聚甲醛、10%中性缓冲甲醛、丙酮、95%乙醇对蛋白抗原的保存效果各不相同,其中4%多聚甲醛固定效果较好,组织内可见较强的荧光表达,而经10%中性缓冲甲醛、丙酮、95%乙醇固定的组织则呈现更低的表达状态。结论 不同的组织固定液对蛋白的保存效果存在差异,4%多聚甲醛对毛囊内蛋白具有更好的保存效果。
  • 论著
    周良, 杨维维, 刘家琦, 魏丽静, 姚慧霞, 段馨悦, 李小花, 罗文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免疫/炎症指数如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化(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的相关性及其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5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319例,采用衰弱筛查(FRAIL)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和衰弱组。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检验数据,并计算得出PLR、MLR、SII、SIRI。对两组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发生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PLR、SII、SIRI对患者术前衰弱的预测价值。结果 非衰弱组201例(63.0%)、衰弱组118例(37.0%)。PLR、MLR、SII、SIRI水平均与FRAIL评分呈正相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SII、SIRI均与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I仍与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相关(OR=1.001,95%CI:1.000~1.002,P=0.031)。PLR、SII、SIRI预测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65、0.723、0.640,其中SII有最大的AUC值(P<0.001)。结论 PLR、SII、SIRI均与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的发生相关,其中SII可能是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PLR、SII、SIRI对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的发生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SII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强,SII有望成为预测老年冠心病PCI患者术前衰弱发生风险的指标。
  • 论著
    王娟, 范雪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与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诊断SFTS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317例SFTS患者,将全部SFTS患者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入院1周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全部SFTS患者和入住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mAST/ALT在SFT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死亡组的年龄、碱性磷酸酶(ALP)、ALT、AST、AST/ALT、胞质AST(cAST)、cAST/ALT、mAST、mAST/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入住ICU死亡者的年龄、AST、cAST、mAST、AST/ALT、cAST/ALT、mAST/ALT、CK及α-HBDH水平均明显高于幸存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α-HBDH、AST/ALT、cAST/ALT及mAST/ALT是所有SFT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AST/ALT、cAST/ALT及mAST/ALT是入住ICU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P<0.05),且mAST/ALT的OR值最高;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上述参数的AUC值均大于0.7,有一定预测价值,且mAST/ALT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最高,预后预测价值最好。结论 AST/ALT、cAST/ALT及mAST/ALT水平和SFTS患者预后有关,其中mAST/ALT水平对重症SFTS患者预后价值最好。
  • 论著
    王潇, 姚曼, 鲁阳光, 张瑞, 沈雷, 王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索中药黄精调控铁死亡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UniProt数据库筛选黄精有效活性成分并确定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DrugBank、TTD、GEO数据库获取AD相关疾病靶点。利用Venny图在线工具,筛选黄精治疗AD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黄精-有效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PPI)信息。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靶点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FerrDb数据库检索AD铁死亡过程相关基因,最终得到黄精药物抗AD铁死亡的相关靶点,进一步分析获取核心靶点及其KEGG通路。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将黄精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虚拟对接以及可视化展示。结果 研究筛选黄精有效活性成分18个、黄精治疗AD潜在靶点109个、铁死亡参与AD发病的可能靶点13个、黄精调控铁死亡抗AD核心靶点4个[雄激素受体(AR)、缺氧诱导因子-1(HIF-1)、E3泛素蛋白连接酶mdm2(MDM2)、肿瘤蛋白P53(TP53) ]。核心靶点的KEGG通路主要集中在癌症、HIF-1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活化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黄精有效活性成分薯蓣皂苷元、黄芩素、芹菜素、异甘草素、3'-甲基黄豆苷元、4',5-二羟基黄酮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中药黄精利用薯蓣皂苷元、黄芩素、芹菜素、异甘草素、3'-甲基黄豆苷元、4',5-二羟基黄酮等主要活性成分,通过调控铁死亡相关基因,可有效缓解、改善AD,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R、HIF-1、MDM2、TP53蛋白表达及其相关通路有关。
  • 临床经验
  • 临床经验
    杨宗旺, 卢谦, 黄河, 覃鹏, 罗伟林, 邓艺敏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及糖类抗原125(CA125)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21例NST-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进行Cys-C、CA125检测,比较不同狭窄程度、不同病变血管支数患者的Cys-C、CA125水平。根据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Cys-C、CA125水平,并分析Cys-C、CA125与危险分层的相关性。记录入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情况,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ys-C、CA125对NST-AC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同狭窄程度、不同病变血管支数患者的Cys-C、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血管支数与Cys-C(r=0.504、0.410)、CA125(r=0.863、0.670)均呈正相关(P<0.05)。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Cys-C、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CA125与GRACE危险评分均呈正相关(r=0.366、0.54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ys-C、CA125水平对NST-ACS患者出院后6个月发生MACE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AUC>0.7,P<0.05)。结论 血清Cys-C、CA125水平与NST-ACS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血管支数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有效指标。
  • 临床经验
    刘星晔, 肖芳, 李安君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糠酸莫米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2012年1月~2023年4月糠酸莫米松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AR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8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总样本量719例。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在治疗有效率(RR=1.22,95%CI:1.14~1.30,P<0.00001)、鼻塞(SMD=-2.12,95%CI:-3.37~-0.87,P=0.0009)、喷嚏(SMD=-2.50,95%CI:-3.94~ -1.07, P=0.0006)、鼻痒(SMD=-2.83,95%CI:-4.93~-0.72,P=0.008)、流涕(SMD=-2.71,95%CI:-4.38~-1.05,P=0.001)、IL-4(SMD=-1.94,95%CI:-2.38~-1.49,P<0.00001)、IL-10(SMD=2.53,95%CI:1.30~3.76,P<0.0001)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5,95%CI:0.43~2.12,P=0.90)。结论 基于现有证据分析,较单独应用糠酸莫米松喷鼻剂,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儿童AR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相当,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临床经验
    靳新耀, 张丹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与支气管哮喘(BA)患儿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对BA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62例BA患儿作为病例组,纳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4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炎症因子水平、FeNO水平以及肺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和FeNO水平与肺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和FeNO水平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BA的诊断价值。结果 病例组白细胞介素-17(IL-17)和Fe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27(IL-2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75%呼气中期流量(MEF75)、25%呼气中期流量(MEF25)及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7与FVC、MEF75、FEV1、PEF、MEF25呈负相关(r=-0.757, -0.739, -0.780,-0.535,-0.633,P均<0.001);IL-27与FVC、MEF75、FEV1、PEF、MEF25呈正相关(r=0.981,0.983,0.989,0.723,0.623,P均<0.001);FeNO与FVC、MEF75、FEV1、PEF、MEF25呈负相关(r=-0.965,-0.962,-0986, -0.741,-0.634,P均<0.001);IL-17、IL-27及FeNO联合诊断BA的AUC值高于三者单独检测,且联合检测特异度、灵敏度及约登指数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IL-17、IL-27、FeNO均可对BA进行诊断,且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 临床经验
    徐阳曦, 周兵, 李雄英, 覃美健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广西地区稀有血型献血者库,调查献血者构成状况,以便稀有血型献血者血液得到更好的保存利用。方法 应用MYSQL数据库技术和光纤VPN网技术,构建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数据库,在血液中心机房架设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一台应用服务器,其他采供血机构通过VPN方式连接到血液中心的服务器。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通过数据库进行查询获取。结果 建立了一个广西地区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数据库平台,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查询获取。在6 224名Rh阴性稀有血型献血者中,男性3 698名,女性2 526名。民族分布情况为汉族4 905名、壮族1 024名、瑶族110名、苗族41名、侗族34名、其他民族110名。ABO血型分布情况为A型1 586名、B型1 564名、O型2 652名、AB型422名。年龄分布情况为18~30岁1 760名、31~40岁2 384名、41~55岁1 891名、56~65岁189名。6 224名Rh阴性稀有血型献血者中4 086名进行了C、c、E、e抗原检测,其抗原分布情况为ccdee 2 062名、ccdEe 127名、ccdEE 7名、CcdEe 68名、Ccdee 1 452名、CCdee 337名、CCdEe 31名、CcdEE 1名、CCdEE 1名。结论 广西地区稀有血型献血者库的建立对有效利用稀有血型血液、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临床经验
    杨雪, 刘文曲, 向单, 赵仁员, 刘永江, 范茂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安顺地区体检人群胸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筛查肺结节的发生率,并分析肺结节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2年4~12月安顺地区健康体检者3 004例进行LDCT筛查,同时对其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安顺地区体检人群筛查出肺结节者2 110例(70.24%),吸烟总量≥20包年(OR=1.398,95%CI:1.110~1.760)、长期被动吸烟(OR=1.228,95%CI:1.018~1.482)是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40~49岁(OR=1.337,95%CI:1.051~1.700)和≥50岁(OR=1.524,95%CI:1.173~1.979)者发生肺结节的风险比年龄<40岁者显著增加(P<0.05)。结论 LDCT为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年龄≥40岁、吸烟总量≥20包年、长期被动吸烟是肺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经验
    丁春婷, 蒋昊哲, 郭遂成, 朱海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6月我院确诊的358例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SG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情况,并随访和计算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体质量(BW)、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及肝功能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W、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胆红素(CB)及非结合胆红素(UCB)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6个月后LSG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LSG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3.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49,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6个月后常规/LSG非糖尿病组、常规/LSG糖尿病组患者的BW与BMI的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常规糖尿病组的ΔBW、ΔBMI水平与常规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LSG糖尿病组ΔBW、ΔBMI显著高于LSG非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SG对M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BW、BMI、糖脂代谢及肝功能水平;治疗6个月后LSG糖尿病组患者的ΔBW、ΔBMI水平显著高于LSG非糖尿病组患者。
  • 临床经验
    赵戈, 段李涌, 王要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结肠癌(CC)根治术治疗CC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20年2月~2023年2月150例CC患者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接受CME治疗的75例患者为A组,接受传统CC根治术治疗的75例患者为B组。对比两组围术期及术后恢复指标,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CA19-9],氧化应激损伤指标[总抗氧化能力(TA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水平,术后6个月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B组比较,A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P<0.05);A组术后6个月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更低(P<0.05);A组术后1d、3d血清TAC、SOD水平更高,血清ROS水平更低(P<0.05);A组复发率2.67%(2/75)相较于B组的13.33%(10/75)更低(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67%(2/75)相较于B组的12.00%(9/75)更低(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CC根治术治疗CC患者,经CME治疗可进一步优化围术期及术后恢复指标,抑制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对机体造成氧化应激损伤更小。
  • 临床经验
    杜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矩阵训练与音乐疗法的联合应用对孤独症儿童言语功能和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1例孤独症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采用音乐疗法,研究组(n=5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矩阵训练,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T0)、干预后3个月(T1)、干预后6个月(T2)的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言语功能(Gesell儿童发育量表)、生活质量[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变化。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1时,两组的CARS评分均低于同组T0时(P<0.05),PedsQL评分和Gesell量表语言、社交评分均高于同组T0时(P<0.05),并且研究组T1、T2时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edsQL评分和Gesell量表语言、社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2时,两组的CARS评分均低于同组T0、T1时,PedsQL评分和Gesell量表语言、社交评分均高于同组的T0、T1时(P<0.05),并且研究组T2时的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edsQL评分和Gesell量表语言、社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矩阵训练与音乐疗法的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孤独症患儿的言语和社交能力,改善患儿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邹娟, 郑转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种以未成熟髓系祖细胞积累为特征的多样化造血克隆性疾病,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L-M4)是AML中的一种类型,由于病理机制尚未明确,当前对于AML-M4的治疗多为基于传统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难治/复发型AML-M4多预后不良。以新型抗癌靶点核输出蛋白(XPO1)为基础研发的XPO1抑制剂可通过与XPO1结合而选择性抑制肿瘤蛋白的核输出而发挥抗癌作用,其中塞利尼索是代表性的XPO1抑制剂,已批准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本文报道1例经历多次治疗、多次复发的难治/复发AML-M4的患者使用塞利尼索+地西他滨+CIG方案后达到完全缓解,以供同行参考。
  • 病例报告
    杨颖, 周守贵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特鲁索综合征(Trousseau's syndrome,TS)是一种恶性肿瘤相关性疾病,随着癌症患病率的提高,TS也越来越被临床所重视,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与恶性肿瘤相关的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及其他动静脉栓塞型疾病等;而急性脑梗死则是TS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介绍2例分别为动脉血栓形成的急性脑梗死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脑梗死考虑为TS患者的中西医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认识。
  • 病例报告
    张娟丽, 王凡, 陈静, 姚宗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报道1例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致右背部皮肤红肿、局部呈黑紫色坏死起病的新生儿,诊断为MRSA新生儿坏死性筋膜炎(NF),同时合并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经早期呼吸循环支持、切开引流、抗感染、外科清创并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邮票状皮片移植技术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出院。本研究旨在为MRSA致新生儿NF的早期诊治提供策略,同时推广邮票状皮片移植技术在新生儿NF中的应用,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 医学技术
  • 医学技术
    王新南, 赵永利, 孙志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自噬效应蛋白(Beclin-1)水平与脑水肿严重程度相关性及其对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3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ACI患者(设为研究组)的临床资料,依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18例、中度30例、重度34例;依据脑水肿严重程度分为轻度53例、重度2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TI参数[患侧相对剩余皮质脊髓束各向异性分数(FA)、梗死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分析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入院后予以静脉溶栓治疗,依据治疗7d内是否发生恶性脑水肿分为发生者27例、未发生者55例,比较其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3d后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对恶性脑水肿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FA、ADC低于对照组,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程度加重,FA、ADC呈降低趋势,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FA、ADC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恶性脑水肿发生者治疗3d后FA、ADC低于未发生者,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5);DTI参数、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联合预测恶性脑水肿发生的AUC大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结论 ACI患者FA、ADC降低,血清sdLDL-C、Beclin-1水平升高,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恶性脑水肿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医学技术
    刘婷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散点图对外周血涂片镜检的价值。方法 选取DIFF散点图异常的样本434例,手工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并与散点图的异常分布区域进行对应分析。结果 434例异常散点图中,69例淋巴细胞区域异常,117例单核细胞区域异常,191例中性粒细胞区域异常,7例嗜酸性粒细胞区域异常,7例嗜碱性粒细胞区域异常,43例其他区域异常。在散点图不同的异常区域,血涂片相应地出现特征性的异常血细胞。结论 DIFF散点图对外周血涂片镜检有良好的提示作用,掌握其特点有利于细胞形态学检查效率的提高,为血液病的初筛及快速诊断提供依据。
  • 综述
  • 综述
    董雷, 杨峰, 耿春辉, 张威, 李永伟, 巩跃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为常见的炎症性肠病,多发生于中青年。中药单体是从中药里面提取的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对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不可或缺的药物。近年来,中药单体对UC的研究与日俱增,使得治疗UC的中药也越来越多,极大地促进了研究中医药对UC治疗的进程。本文分别总结了生物碱类、多糖类、黄酮类等有效中药单体治疗UC的最新研究报道,对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UC以及科研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 综述
    黄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慢性传染病。HIV通过损害免疫系统,干扰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能力。按照疾病进展分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HIV感染者是指早期感染HIV但尚未出现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人,该阶段具有传染性。AIDS患者是指感染HIV后经历急性感染期和无症状期,进展至AIDS阶段,此期患者出现与AIDS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并伴随着多种免疫抑制相关感染和癌症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尚无治愈HIV感染的方法。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已被证实能有效阻止HIV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但仍有部分患者即使经过规律、长期的ART治疗,病毒被持续抑制1年以上,其免疫功能仍未能恢复正常,表现为CD4+ T淋巴细胞仍保持在<350个/μL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为免疫重建不良(Immune non-responder,INR)。INR患者非AIDS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肾功能不全、神经认知障碍、骨密度降低等,最终导致死亡率上升。这使得HIV/AIDS患者的临床诊治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早期识别这部分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建立对应的诊疗规范乃至临床指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至关重要。通过广泛梳理文献,本研究对导致INR的因素及提升免疫功能的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HIV/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提供参考。
  • 综述
    邓如平, 廖明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牙列间隙修复领域的实践运用,使得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所导致的间隙治疗方法发生变革,逐步从传统的固定义齿修复转向多元化治疗策略。不同的治疗方法存在不同的修复优势和不足,口腔医生需要深入了解各种治疗策略特性,以提高下颌第一恒磨牙缺牙间隙治疗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