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4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郑勤龙, 李洋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血液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分子检测及诊断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为血液肿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分层、靶向药物治疗选择及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等提供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综上,分子检测在血液肿瘤的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论著
  • 论著
    陶文强, 宋开永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清养活血汤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清养活血汤的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OMIM、PharmGkb、TTD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SAP疾病的靶点,并通过R软件“venn”包对药物潜在作用靶点与疾病相关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及STRING数据库,建立清养活血汤治疗SAP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调控网络模型及交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网络中关键靶点基因及对应药物活性成分。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核心成分与靶蛋白分子的对接情况。结果 TCSMP数据库筛选得到清养活血汤共15味中药,有效活性成分160个,作用靶点447个,筛选得到SAP疾病潜在靶点4 425个,作用于该疾病的潜在靶点282个,核心作用靶点21个。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进程,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脂多糖的反应,在分子功能和细胞成分上,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核受体活性和膜筏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表明,关键靶点基因主要富集于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和AGE-RAGE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显示,清养活血汤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蛋白结合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清养活血汤具有多活性成分,能够通过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SAP的作用,可为临床清养活血汤治疗SAP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保瑞, 万萧, 毛海龙, 杞筱萍, 闫鸿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千金黄连丸中小檗碱和梓醇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超声时间、超声温度、超声功率、料液比对千金黄连丸中小檗碱和梓醇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通过熵权法计算的小檗碱含量、梓醇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千金黄连丸中小檗碱和梓醇的超声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0(g:mL),超声时间50min,超声温度27℃,超声功率67%(167.5W,最大功率250W),此条件下,小檗碱含量为4.15,梓醇含量为0.593,综合评分为2.34。结论 响应面法操作方便、省时、重复性好,结果可靠,为千金黄连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证据。
  • 论著
    黄应湾, 杨奕樱, 吴晓迪, 宋雪, 杨玉婷, 罗世芬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丹酚酸B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干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培养后分为空白组,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组,丹酚酸B低、中、高浓度组。各组干预时间均为24h。用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cytC的释放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Caspase-9)和Bcl-2相关X蛋白质(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cytC组细胞活性降低(P<0.05),细胞平均凋亡率较高(P<0.05);cytC组中促凋亡蛋白cytC、Bax、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均升高(P<0.05),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下降(P<0.05)。与cytC组比较,丹酚酸B低、中浓度组细胞活性均上升(P<0.01,P<0.05),各组促凋亡蛋白cytC、Bax、Caspase-3及Caspase-9表达均下降(P<0.01,P<0.05),丹酚酸B中、低浓度组细胞中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升高(P<0.01)。丹酚酸B中、高浓度组与空白组细胞平均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酚酸B通过降低cytC、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抑制cytC诱导的RAW264.7细胞凋亡,发挥在AS发展进程中改善粥样斑块沉积的作用,可能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 临床经验
  • 临床经验
    张建东, 单立兵, 龙雄, 王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NHR)与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出血转化(HT)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19年10月~2022年11月接受治疗的1 005例AI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所有实验室数据均在患者入院后的24h内完成收集。根据是否出现脑梗死后出血,将患者分为非梗死后出血组和梗死后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及NHR等因素与梗死后出血的相关性。采用曲线拟合分析探索NHR对预测AIS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价值。结果 梗死后出血组的NHR水平显著高于非梗死后出血组(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静脉溶栓比例以及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HR的增加与梗死后出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果。通过曲线拟合,揭示了高NHR水平增加脑梗死后出血发生的风险。结论 随着NHR水平的升高,AIS患者发生HT的风险也会增加,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临床经验
    杨振峰, 宋昆, 丁宁, 李长罗, 赫留党, 周世方, 曾昭, 杨志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80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腺炎病史分为初发AP组和RAP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RAP住院占比为48.2%,初发AP组和RAP组两组间在既往高脂血症、既往糖尿病史、CHOL、TG、TG水平分级、SIRS、白细胞计数、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血钙、心率、舒张压、胸和(或)腹腔积液、BISAP评分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胆囊切除史、冠心病史、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脂肪肝、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脏器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和肾功能不全)、肝和(或)肾囊肿、糖尿病酮症、入院血糖、血淀粉酶、血脂肪酶、血红蛋白、HDL、LD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间接胆红素、血尿素、血肌酐和RAN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高脂血症、既往糖尿病史、TG水平分级、SIRS、白细胞计数、白蛋白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有糖尿病史RAP发生概率为无糖尿病史的1.6倍,1.7mmol/L≤TG<5.6mmol/L组和≥11.3mmol/L组分别为<1.7mmol/L组的2.1倍、3.7倍。结论 RAP住院占比为48.2%,相对于初发AP患者,SIRS与胸和(或)腹腔积液合并症发生概率低,白细胞计数与BISAP评分低,住院时间相对较短;既往高脂血症、既往糖尿病史和高TG水平分级是RAP发生的危险因素。
  • 临床经验
    魏丽萍, 多云妍, 陈翠玲, 谢艳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与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确诊偏头痛患者112例,采集基本信息及头痛相关资料,通过头颅MRI明确偏头痛患者的WML发生情况,并分为WML阳性组和WML阴性组,行TCD发泡实验明确有无RLS并记录分流情况,分析偏头痛患者的病史资料及RLS与WML之间的关系。结果 112例偏头痛患者中WML阳性41例(36.61%),先兆偏头痛48例(42.86%),RLS阳性54例(48.21%),其中大量分流21例(18.75%);WML阳性组与WML阴性组在年龄、先兆偏头痛、病史时间及发作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L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量分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头痛患者是否发生WML与年龄、先兆偏头痛、病史时间、发作频率有关,与RLS总体发生率无关,但与大量分流有关。
  • 临床经验
    张情梅, 许白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死亡病例临床特征及死亡原因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我院PICU住院死亡的29d~14周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死亡患儿年龄及性别、死亡时间分布,不同年龄段死亡患儿的原发疾病分布及儿童血液恶性肿瘤死亡疾病分布情况,对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患儿的死亡时间及原因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69例死亡患儿中,婴幼儿占比最高,且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例数占比、入院7d内死亡例数占比呈下降趋势。致死原发疾病中儿童恶性肿瘤占39.1%,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14.5%)、重症肺炎(11.6%)、意外(11.6%)、脓毒血症(11.6%)。不同年龄组中死亡疾病分布不一致,其中婴幼儿期以重症肺炎、脓毒血症与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及青春期均以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占比77.8%)为主。入院后7d内非恶性肿瘤组死亡例数占比明显高于恶性肿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3,P<0.05);两组死亡第一直接病因均为脓毒血症。结论 不同年龄组中婴幼儿组死亡例数占比、入院7d内死亡例数占比最高;儿童急性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脓毒血症是PICU死亡的第一直接病因。及时识别评估年龄小、不同年龄阶段死亡病因及救治中心死亡构成比是提升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 临床经验
    郑学璇, 梁叶丽, 晁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量化自我管理模式对围绝经期女性的治疗依从性、临床及心理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7月1日~2022年12月30日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就诊的100例围绝经期女性,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管理组(n=50),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评定干预前患者的总体生活状态,对照组予以一般健康指导干预,管理组予以量化自我管理模式干预,干预后1个月、3个月返院复诊,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疾病认知调查问卷,如实记录自制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表,评定干预后的总体生活状态,统计干预前后的整体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依从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管理组Kupperman评分明显更低、疾病认知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管理组干预3个月后较干预1个月Kupperman评分明显下降、疾病认知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干预后治疗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675,P<0.001)。结论 量化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依从性,降低改良Kupperman评分,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
  • 临床经验
    朱惠芳, 张洁, 贾靖, 付航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正畸治疗后发生口腔溃疡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到我院就诊的231例正畸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其是否发生口腔溃疡分为发生组(n=179)、未发生组(n=5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基于PSM匹配两组资料,比较匹配后发生组(n=51)、未发生组(n=51)的一般资料;COX回归分析正畸治疗后发生口腔溃疡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231例患者6个月内口腔溃疡发生率为77.49%(179/231)。匹配后发生组年龄大于未发生组(P<0.05),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史、金属牙套、国产方丝托槽和种植支抗钉钉头尖锐者占比高于未发生组(P<0.05),进口自锁托槽占比低于未发生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69,95%CI:1.018~1.123)、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史(HR=1.052,95%CI:1.014~1.092)、金属牙套(HR=1.068,95%CI:1.025~1.113)、国产方丝托槽(HR=1.074,95%CI:1.022~1.127)和种植支抗钉钉头尖锐(HR=1.065,95%CI:1.012~1.121)为正畸治疗后发生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P<0.05),进口自锁托槽(HR=0.944,95%CI:0.902~0.987)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正畸治疗后口腔溃疡发生率高,其影响因素涉及年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史、牙套类型、托槽种类与种植支抗钉钉头类型。
  • 临床经验
    肖元新, 谢鹏, 马永强, 汪海泉, 周正赟, 王昊天, 张宝东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早期应用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3年9月收治的100例连枷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尊重病情、自愿选择原则分成内固定组(n=50)与保守组(n=50),内固定组采取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肋骨骨折断端方式,保守组采用胸带外固定、弹力绷带固定、预防感染、化痰、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等治疗方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内固定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气管插管时间明显低于保守组(P<0.01)。内固定组患者PaO2、PaCO2、肺功能指标水平改善优于保守组(P<0.01),内固定组发生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及迟发性血胸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组(P<0.01)。结论 应用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连枷胸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有效恢复胸廓完整性,对有意愿采取此治疗方式的连枷胸患者应早期采取环抱式接骨器内固定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 临床经验
    靳金彪, 杨关印, 张蒙召, 丰思彪, 冯义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与腹腔镜下括约肌间切除术(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5)、B组(n=38),前者行Lap-ISR术,后者行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相关细胞因子[癌胚抗原(CEA)、大肠特异性抗原2(CCSA-2)、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与B组相比,A组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肠鸣恢复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血清CEA、CCSA-2、CA242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4周、8周、12周肛门功能评分较低(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4.44% vs.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不劣于腹腔镜直肠低位前切除术,且还可改善CCSA-2、CA242、CEA水平,减少肛门功能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康复进程。
  • 临床经验
    卢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替拉韦联合常规抗病毒方案用药在艾滋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艾滋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90例)接受常规抗病毒方案治疗,观察组(9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多替拉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病毒载量、白细胞计数、CD4+ T细胞计数、CD8+ T细胞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9个月后、12个月后的病毒载量、CD8+ T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CD4+ T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替拉韦联合常规抗病毒方案用药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载量,提升其机体免疫力,且用药安全性高,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临床经验
    吴忠印, 孙刚, 王雪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利培酮联合叶酸治疗后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2年5月~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均接受利培酮联合叶酸治疗3个月。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患者精神症状、HCY水平、BDNF水平及认知功能;采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HCY、BDNF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统计并比较不同基线资料患者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评分;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3个月时,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HCY水平低于治疗前,BDNF水平、认知功能高于治疗前(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呈负相关(r=-0.796,P<0.001),与精神症状呈正相关(r=0.368,P<0.001),BDNF水平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r=0.672,P<0.001),与精神症状呈负相关(r=-0.311,P<0.001);在婚患者MCCB评分低于非在婚患者,家庭月收入<5 000元患者MCCB评分低于家庭月收入≥5 000元患者(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方程:Y=47.889-2.862X1-6.317X2-2.084X3+6.400X4,其中回归模型F值为290.897,R2为0.889,调整后R2为0.886;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5 000元、HCY水平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BDNF水平高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利培酮联合叶酸治疗后,可显著改善HCY及BDNF水平,促进认知功能恢复,同时患者HCY、BDNF水平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改善和检测HCY、BDNF水平提升患者认知功能。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黄仙圣, 吴敏君, 隋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脑脊髓型肺吸虫病是临床罕见疾病,该病可出现头痛、癫痫、肢体变形、瘫痪及半身不遂等症状,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原学诊断困难。本研究报道1例以胸痛及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的青年男性患者,通过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寄生虫抗体及病原体二代测序,最终确诊为脑脊髓型肺吸虫病。
  • 病例报告
    孙中文, 谷宇飞, 赵艳鑫, 潘子俊, 杜进, 王新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描述了1例57岁男性患者,主诉为间断发热、腹痛10个月,再发10天。入院后,CT扫描显示左侧肠系膜根部多发异常密度影。行腹腔探查术,术中见包块位于小肠系膜根部,与部分空肠多处黏连成团,直径12cm,活动度差,内有脓性渗液。术中还观察到左上腹腔占位性肿块,与周围小肠系膜形成包裹,并与肠系膜上血管紧密黏连,肠管外触及质硬肿块,中转开腹行“腹膜后肿物切除、小肠部分切除、肠黏连松解术。术后病理诊断:①(部分小肠及肿瘤)常规结合免疫组化考虑侵袭性纤维瘤(AF),肿物位于肠系膜间并与周围肠壁黏连,侵犯肠壁肌层,但肠周淋巴节未受累;②(腹膜后肿物)纤维脂肪组织瘤样增生,见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局灶见炎性渗出,呈化脓性炎症。最终诊断为AF,手术切缘清洁,患者定期随访,目前未见复发。
  • 医学技术
  • 医学技术
    杨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辅助诊断肺小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0例肺小结节(472个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检查,比较人工、AI结合人工两种阅片方法的单一结节平均检出时间,并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不同结节特征的漏误诊情况、肺小结节的检出情况和诊断效能。结果 AI结合人工阅片平均每例阅片时间为(145.36±32.78)s,显著低于人工阅片的平均每例阅片时间(443.39±98.87)s(t=52.758,P<0.001)。在340例患者472个肺小结节中,AI结合人工阅片对结节位于中央区、外周区、胸膜区、直径<3mm、直径3~5mm、纯磨玻璃和实性结节的漏误诊率均低于人工阅片(P<0.05),其余结节特征的漏误诊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0例患者的472个肺小结节中,金标准检测出恶性22例(4.66%),良性450例(95.34%);人工阅片检出恶性14例,与金标准一致性一般(Kappa=0.536);AI结合人工阅片检出恶性20例,一致性较好(Kappa=0.843);AI结合人工阅片对肺小结节的各诊断效能均高于人工阅片,假阳性率低于人工阅片(P<0.05)。结论 AI结合人工阅片肺小结节检出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医学技术
    周丽, 顾锋, 何冰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免疫炎性因子、IgE、抗IgE和PAF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CSU)免疫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CSU患者为研究对象,设为实验组;另招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CSU患者疾病活动期、静止期以及健康体检者静脉血并检测其免疫炎性因子、IgE、抗IgE、PAF水平,分析上述指标在CSU免疫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静止期与活动期血浆D-D、TNF-α、IL-6、IgE、抗IgE、PA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血浆D-D、TNF-α、IL-6、IgE、抗IgE、PAF水平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浆D-D、TNF-α、IL-6、IgE、抗IgE、PAF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实验组患者血浆D-D、TNF-α、IL-6、IgE、抗IgE、PAF水平随着瘙痒程度加重逐渐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浆D-D、TNF-α、IL-6、IgE、抗IgE、PAF水平与瘙痒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CSU患者活动期与静止期其免疫炎性因子、IgE、抗IgE、PA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均呈正相关。
  • 护理
  • 护理
    高秀明, 任玉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同理心护理模式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以及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应用同理心护理模式前,对护士进行同理心护理模式培训,并建立同理心护理模式病房。选取2020年3月1日~4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154例肺结核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78例:自患者入院开始,由经过同理心护理模式培训的责任护士进行评估患者,制定护理计划,按照计划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76例:按照传统的结核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结果 1年后,通过评价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治愈率,结果显示干预组中74例患者遵医嘱完成治疗,完全遵医率为94.87%;对照组中58例患者遵医嘱完成治疗,完全遵医率为76.31%。干预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46,P<0.05)。干预组78例病灶全部吸收或钙化,治愈率为100%;对照组病灶全部吸收或钙化68例,治愈率为89.47%;干预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6.49,P<0.05)。结论 实行同理心护理模式对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进行干预,明显增强了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增加了疗效。
  • 护理
    田立立, 付丽颖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护理实习临床带教中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病房共6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实验组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带教方法。最后对实习生在本科室实习完成后进行操作和专科基础知识的出科考核。结果 实验组专科基础知识和操作考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实习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模块化教学模式促进了神经外科护理临床实习教学的效果,提升了实习生对神经外科护理教学满意度,增强了实习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 综述
  • 综述
    毛钰涵, 王甲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是由糖尿病引发的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脆性增加为特点,进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代谢性骨病。目前,关于DO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多数研究认为其与遗传、环境及机体的炎症状态等密切相关。近年来,非编码RNA(ncRNA)因其在细胞功能和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ncRNAs也已被证明参与DOP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将探讨ncRNAs在DOP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并强调了ncRNAs作为DOP诊断标志物的潜力。
  • 综述
    陈鹏, 吴浩, 刘运垚, 赵海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在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侵入性、高成本和需要有ICP监测技术的神经科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操作,许多可以从ICP监测中获益的患者最终却未能接受相应的监测。因此,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开发无创ICP监测技术,以改善患有高ICP疾病的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我们总结了ICP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讨论了ICP监测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并描述了许多已经提出的无创ICP监测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每个类别及其相关技术、优缺点和监测的精准度。本文特别强调基于无创脑水肿监测仪监测扰动系数对于ICP的监测意义。
  • 综述
    刘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胫骨髁间嵴骨折是特殊的膝关节内骨折,为前交叉韧带牵拉导致的撕脱性骨折,青少年多见。其治疗已从非手术治疗发展到开放手术治疗,进而又发展到采用关节镜技术治疗。本研究着重讨论关节镜下胫骨髁间嵴骨折关节镜治疗的当前趋势。
  • 综述
    王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使用降脂药物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然而在控制好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情况下,即使将LDL-C降低到达标水平,ASCVD发生的风险仍然存在,这说明患者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以往认为该风险与低密度脂蛋白以外的脂质成分如甘油三酯有关,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残余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预测的新标志物,当LDL-C被控制在适当水平时,残余胆固醇被认为是ASCVD高危人群需优先关注及干预的焦点,因此使用各种降脂药物降低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获益。但残余胆固醇在临床上的常规检测仍存在争议,同时也需要更多关于残余胆固醇升高治疗的研究,以评估残余胆固醇降低对ASCVD高危患者的获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