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专家论坛
  • 专家论坛
    伍学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缺氧(氧分压<10mmHg)是肿瘤微环境(TME)的核心特征之一,在肿瘤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阐述TME缺氧的形成机制,分析了缺氧微环境对肿瘤演化的多维作用,并探讨了靶向缺氧的精准治疗策略。虽然,针对缺氧的干预策略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仍然要克服组织异质性及耐药性等挑战。未来研究可从精准检测技术、多靶点联合策略、克服耐药性、优化缺氧响应型纳米药物的靶向递送效率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及免疫治疗新范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入解析TME缺氧的分子机制,有望通过跨学科整合实现精准干预,最终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
  • 论著
  • 论著
    苏于泰, 雒雪萍, 付珊, 李奕, 李婧文, 郑伟燕, 马平, 王海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联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4月~2024年4月收治的接受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和维奈克拉联合方案治疗的7例DLBCL患者的病例资料。追踪随访,评估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中位年龄76岁。随访9~38个月(中位时间14个月),在治疗2~3个疗程后的首次评估中,5例达到部分缓解(PR),2例达到完全缓解(CR);后续随访中,6例患者病情稳定,1例在治疗9个月时疾病进展,26个月时死亡。预估平均总生存期(OS)为32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3.8个月。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4级血液学毒性。结论 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与维奈克拉作为三靶点、免化疗靶治疗联合方案,在既往接受治疗或新发高龄DLBCL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缓解率和良好的耐受性。
  • 论著
    刘群, 马鑫, 付晓, 程伟, 许旻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利用医院HIS系统抽取2019~2022年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13 005例(涉及医嘱15 401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统计病历资料中的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银杏内酯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苦碟子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冠心宁注射液为医院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15 401份医嘱中超疗程用药占23.83%,溶媒使用不当占14.54%,超剂量用药占0.94%,超说明书用药占34.66%,超使用禁忌用药占0.01%;在接受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的13 005例患者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共计29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3%,其中有133例患者用药不合理,占比为45.86%。结论 临床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加强重点监控,保证用药安全。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亦与药品本身、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
  • 论著
    梁侠兵, 凡保华, 文志萍, 王晓义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和分析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患者VTE防治现状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凝防治策略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我院2023年12月11~20日出院的成年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并对其抗凝防治现状开展横断面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患者一般情况、VTE评分、诊断方法、伴发疾病、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给药方案等,并对用药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共纳入1 633例患者,其中343例给予抗凝药物,包括注射类抗凝药和口服抗凝药,其中315例(19.29%)抗凝预防,28例(1.71%)VTE确诊患者抗凝治疗。在外科,5.4%的VTE低危患者使用了抗凝药物预防,VTE高危患者采取物理预防仅占22.4%,有58.0%的VTE高危患者未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在内科,3.0%的VTE低危患者使用了抗凝药物预防,VTE高危患者采取物理预防仅占5.0%,有44.6%的VTE高危患者未使用抗凝药物预防。分别有17.9%的VTE患者未足疗程抗凝治疗和34.2%的房颤患者未给予抗凝治疗;有14.3%的VTE患者和12.0%的NVAF患者利伐沙班抗凝剂量不足,包括高龄、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依从性差、肾功能减退和存在高出血风险等情况;53.6%的VTE患者LMWH给药未基于体质量且抗凝剂量不足。住院期间VTE全因死亡率为21.4%。住院期间VTE患者抗凝治疗ADR发生率为17.9%、预防患者发生率为2.9%。结论 我院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VTE高危患者物理预防实施率、抗凝药物预防实施率有待进一步提升;VTE和NVAF患者存在未抗凝现象,利伐沙班和LMWH抗凝应用剂量存在不足。抗凝患者长期防治安全性与有效性未知。
  • 论著
    傅春燕, 许景林, 王赫, 陈冬梅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早中期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分布特征,为不同胎龄早产儿FI的早期防治提供精准指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出生胎龄28~34周FI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胎龄<32周为早期早产儿FI组(EFI组),胎龄32~34周为中期早产儿FI组(MFI组)。收集两组患儿FI症状发生24h内(急性期)及FI缓解后24h内(恢复期)的粪便标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操作性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统计、多样性、构成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胎龄28~34周FI早产儿40例,其中EFI组和MFI组各20例,收集FI急性期及恢复期粪便样本共80份。EFI组与MFI组急性期肠道菌群OTUs个数无明显差异,EFI组与MFI急性期OTUs个数均高于恢复期;EFI组与MFI组急性期肠道菌群群落组成存在差异,而恢复期肠道菌群群落组成相似;早中期早产儿FI急性期Alpha多样性指数Chao1及Shannon值均高于恢复期。在细菌门水平上,主要菌群种类相同,但在相对丰度较少的特异菌种占比存在差异。对关键菌群差异分析发现,早中期不同胎龄早产儿FI的差异菌群主要为韦荣氏菌属(LDA=4.035,P=0.035)、狭义梭菌属(LDA=4.501,P=0.035)、柠檬酸杆菌属(LDA=3.974,P=0.023);早期早产儿FI急性期梭菌属(LDA=3.980,P=0.006)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恢复期,而中期早产儿FI急性期狭义梭菌属(LDA=4.512,P=0.00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恢复期。结论 韦荣氏球菌属、狭义梭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是造成早中期不同胎龄FI肠道菌群差异的主要类群,早中期不同胎龄早产儿FI症状缓解时梭菌属丰度均下降,但不同胎龄下降的梭菌属种类有差异。
  • 论著
    陈双景, 刘全斌, 柳彦君, 李玉星, 高琪琛, 刘波, 朱征, 王萌, 王志鑫, 苏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制备碘化钾醇质体,观察其经皮渗透性能及口服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碘化钾醇质体,以正交法筛选碘化钾醇质体最佳处方,以粒径、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Zeta电位、稳定性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碘化钾醇质体包封率。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碘化钾的稳态透皮速率(Js)、累积透过率(An)、增渗比(ER)作为主要指标,评价碘化钾醇质体经皮渗透性能。利用大鼠灌胃给药,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不同时间血碘浓度,考察碘化钾醇质体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 碘化钾醇质体最佳处方为:药脂比为2:3,卵磷脂与胆固醇比为15:2,乙醇浓度为35%(v/v),碘化钾浓度为2%(g/100mL)。碘化钾醇质体在4h和8h的累积透过率分别为(9.08±0.69)%和(20.82±1.73)%,均明显高于碘化钾溶液组(P<0.01)。大鼠灌胃后,碘化钾醇质体组的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高于碘片组,且表观清除率(CLz/F)低于碘片组(P<0.05)。结论 碘化钾醇质体具有良好的经皮渗透特性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 综述
  • 综述
    王春庆, 许嘉木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DOP)是一种以糖尿病患者骨组织结构异常、骨强度降低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疾病。研究表明,糖尿病、骨折风险增加和铁代谢紊乱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铁死亡是一种非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与骨代谢有关,本文从铁死亡与相关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出发点,分别从成骨分化及破骨分化两个角度概述铁死亡与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对DOP发生机制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针对铁死亡领域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及为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 综述
    许金莲, 王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脓毒症是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期间免疫失衡导致其高死亡率。骨髓相关蛋白14(MRP14)作为一种典型的炎性因子警报素,参与并调节脓毒症期间的免疫反应。在脓毒症早期,MRP14可以表征炎症的发生,发挥着招募免疫细胞、促炎、抗菌等作用;而在脓毒症晚期,则与机体免疫抑制的发生有关。本文从MRP14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以及在脓毒症中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脓毒症未来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王生霞, 王涯斌, 党银霞, 鲁霞, 王凡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严重的急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存质量。该病与肠道发育不成熟、炎症反应、缺血、感染、肠道微生物失调及喂养方法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环磷酸鸟苷-腺苷合成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cGAS-STING)通路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在NEC中,炎症反应的失调可能导致肠道损伤和病理变化,故推测cGAS-STING通路激活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NEC的发病机制。因此本文对cGAS-STING通路在肠道屏障、炎症、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进行总结,为研究NEC的未知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综述
    乾莲, 施瑾怡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肝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全球较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引起肝胆病变,甚至引发胆管癌。近年来肝吸虫病在我国流行态势非常严峻,肝吸虫病本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容易误诊等特点是此病难以得到有效防治的原因。多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我国肝吸虫病的临床误诊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阐明其误诊原因、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动物和人群及发病机制等,为肝吸虫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徐李亚星, 王晓明, 吴晓庆, 马粜娟, 王琪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微小病变型肾病(MCD)在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儿童中占70%~90%,在成人中占10%~15%。MCD与循环因子、B细胞、线粒体损伤以及全身和肾小球内皮的改变存在关联。对于MCD早期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也有新发现。本篇综述旨在通过阐明MCD的发病机制及探究部分无创性生物标志物或者备选生物靶标来进一步探索对MCD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
  • 临床经验
  • 临床经验
    李明聪, 佘国林, 傅世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PBSH)患者入院时高血糖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5例急性PBSH患者的资料。根据出院时的mRS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RS≤2分),预后不良组(mRS>2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48例(64%)患者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0),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P=0.00),血肿体积较大(P=0.00),白细胞计数较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血糖(OR:1.66,95%CI:1.08~2.56,P=0.02)和GCS评分<8(OR:0.04,95%CI:0.01~0.96,P=0.04)是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高血糖和GCS评分<8分是PBSH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临床经验
    王晓凯, 苏芳欣, 张悦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与老年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右心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HFpE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患者的血清FGF21水平及右心功能指标[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心室收缩期内径(RVDs)、右心室舒张期内径(RVDd)、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TRV)、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S')],分析血清FGF21与老年HFpEF患者右心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影响老年HFpEF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过随访,110例老年HFpEF患者中共45例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0.91%。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在年龄、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肺心病、C反应蛋白(CRP)、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之间存在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FGF21水平、FAC、TAPSE、S'低于预后良好组,TRV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FGF21与老年HFpEF患者的FAC、TAPSE、S'呈正相关(r=0.322、0.492、0.439,P=0.003、0.001、0.001),与TRV呈负相关(r=-0.508,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YHA分级、肺心病、CRP、NT-proBNP、FGF21是影响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GF21预测老年HFpE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特异度为82.64%,灵敏度为86.42%。结论 血清FGF21与老年HFpEF患者右心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该指标可做为老年HFpEF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郭志伟, 田志刚, 李凯, 林虹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克氏针是首选的内固定材料。临床中克氏针断裂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中在尺侧穿针过程中发生克氏针断裂并顺利取出病例,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回顾了克氏针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了不同克氏针材质的优缺点,探讨了克氏针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适用性,对一些可能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克氏针断裂的建议及具体操作细节,旨在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 医学技术
  • 医学技术
    宋敬敬, 丁伟, 崔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在乳腺癌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首次诊疗的93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我院就诊的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血清CA153、CA125水平及CDUS相关参数差异。根据治疗方案,6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实施新辅助化疗(NAC),根据治疗效果分为NAC有效组49例、无效组20例,比较NAC前后两组血清CA153、CA125及CDUS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水平差异;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生存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血清CA153、CA12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临床高分期、低分化组血清CA153、CA125水平明显高于临床低分期、高中分化组血清水平(P<0.01);乳腺癌组CDUS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后方回声衰减、毛刺征、微小钙化所占比及血流参数PSV、R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CA153、CA125、CDUS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5%、91.61%、88.00%,与各单项检查比较明显提高(P<0.01)。NAC前有效组和无效组血清CA153、CA125及CDUS血流参数PSV、R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后无效组血清CA153、CA125及PSV、RI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后有效组血清CA153、CA125及PSV、R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随访5年,乳腺癌血清CA153、CA125高水平表达组及临床高分期(Ⅲ、Ⅳ)、低分化组5年无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CA153、CA125低水平表达组及临床低分期(Ⅰ、Ⅱ)、高中分化组(P<0.01)。结论 血清CA153、CA125及CDUS联合检查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价值,根据NAC疗效、生存曲线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综合评估预后。
  • 医学技术
    李丛, 姜珊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4年6月诊治的8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43例作为CIN组,同期慢性宫颈炎患者(正常宫颈组织)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宫颈脱落细胞中RUNX3、PAX1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比较3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分析RUNX3、PAX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蛋白水平的关系。分析研究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RUNX3、PAX1基因甲基化,并分析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肿瘤标志物作为传统指标,以RUNX3、PAX1基因甲基化作为新型指标,对比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RUNX3、PAX1甲基化率及蛋白阴性表达率高于CIN组和对照组,且CIN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高于CIN组和对照组,且CIN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RUNX3基因甲基化与RUNX3蛋白阴性表达一致性良好(Kappa=0.81,P<0.001),PAX1基因甲基化与PAX1蛋白阴性表达一致性良好(Kappa=0.78,P<0.001);RUNX3、PAX1甲基化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而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传统指标CEA、CA125、CA199单项及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值分别为0.759、0.794、0.738、0.847,新型指标RUNX3甲基化、PAX1甲基化单项及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值分别为0.783、0.765、0.910;传统指标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单项指标诊断,新型指标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单项指标诊断,新型指标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传统指标联合诊断(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RUNX3、PAX1甲基化率升高,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检测其甲基化状态对宫颈癌具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检测其甲基化状态对宫颈癌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 医学技术
    陈明梅, 曾诺, 邬文远, 刘东, 张路, 万玲, 胡萍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在肺结节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20年12月~2023年8月期间我院影像学科室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4 0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手术探查、病理活检。以手术探查作为诊断肺结节的金标准,分析人工智能与人工对肺结节诊断价值。以病理活检作为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分析人工智能与人工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价值。结果 4 000例患者经手术探查结果明确诊断肺结节1 248例,占31.20%,其中胸膜下423例,外周性468例、中心性357例。1 248例确诊肺结节患者中经病理活检明确为恶性108例,占8.65%,良性1 140例,占91.35%。人工智能与人工诊断肺结节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P<0.001);以手术探查为金标准,人工智能筛查肺结节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与人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对胸膜下、外周性及中心性肺结节的检出率与人工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与人工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结果与病理活检的一致性均较好(P<0.001);人工智能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漏诊率低于人工诊断,误诊率高于人工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智能诊断平均阅片时间(2.34±0.67)min短于人工诊断(8.93±1.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人工智能与人工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诊断肺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95%CI为0.930~0.950,敏感度为0.905,特异性为0.975;人工智能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966,95%CI为0.941~0.991,敏感度为0.944,特异性为0.988。人工诊断肺结节的AUC为0.939,95%CI为0.929~0.949,敏感度为0.902,特异性为0.976;人工诊断肺结节良恶性的AUC为0.929,95%CI为0.890~0.967,敏感度为0.861,特异性为0.996。。结论 人工智能对肺结节筛查与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降低漏诊率,缩短阅片时间,但存在误诊,还需人工进一步复核。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乔溪莹, 王博元, 瓮学智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哮喘患者开展药物治疗管理(MTM)和欧洲药学监护联盟(PCNE)分类系统药学监护,以探索适合哮喘患者的药学监护模式。方法 随机将我院内科于2023年2月1日~2025年2月1日收治的60例住院哮喘患者分为对照组(仅接受医生-护士团队的传统模式治疗)与实验组[在传统模式治疗的基础上再由临床药师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并应用MTM和PCNE分类系统分析药学监护内容,以此协助医生-护士解决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相关问题(DRPs)],各30例。记录实验组住院期间DRPs的数量、类型、发生原因、患者或医护人员干预接受度及解决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干预前后的用药依从性以及哮喘控制情况。结果 实验组共发现45个DRPs,其中8个属于治疗安全性方面,37个属于治疗效果方面。DRPs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选择不当、用法用量不适宜等。DRPs的干预针对医师层面26个、患者层面19个。干预后接受并完全执行31个,接受并部分执行8个,不被接受6个。DRPs得到完全解决27个,部分解决10个,未解决8个。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与哮喘控制情况均更优(P<0.05)。结论 对哮喘患者开展MTM和PCNE分类系统药学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用药过程中潜在或已发生的药学问题,利于提升患者用药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
  • 中医中药
  • 中医中药
    刘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不同中药制作方法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药治疗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制作中药,观察组则采用中药炮制方法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分析各项观察指标,明确不同方法对于中药药效、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炮制方法有利于提高中药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