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蒋强, 丁宇, 丁至立, 韩嘉恒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神经根炎性反应模型兔血清及神经根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和抗氧化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采用经典自体髓核移植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0只)、电针干预组(阳性对照组,10只)和针刀干预组(10只)。干预后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方法检测各组兔血清及神经根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及氧化应激指标MDA和抗氧化指标SOD的含量。结果 干预前,模型对照组、电针干预组及针刀干预组神经功能评分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模型对照组、电针干预组和针刀干预组之间的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干预组和针刀干预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针刀干预组和电针干预组的各炎性因子(IL-1β、IL-6、IL-18、TNF-α和NF-κB)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TBA检测结果显示,针刀干预组和电针干预组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SOD活力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刀干预可通过调节血清及神经根IL-1β、IL-6、IL-18、TNF-α、NF-κB、MDA含量和SOD活力,有效减轻LDH神经根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改善神经根性疼痛症状。
  • 论著
    孙加晓, 郑娟娟, 王雅端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老年小鼠脊髓小胶质细胞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8月龄以上C57BL/6老年小鼠40只,通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诱导慢性疼痛,并随机分为四组(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CCI模型组、CCI+AHR激动剂(FICZ,100 nmol/L鞘内注射)组、CCI+AHR抑制剂(CH223191,10 μmol/L鞘内注射)组。采用Von Frey丝和热痛仪检测机械痛阈与热痛阈,通过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法分析脊髓AHR表达、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水平。结果 CCI组术后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降低,并伴随AHR、GFAP及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HR激动剂组痛阈显著改善,AHR、GFAP及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HR抑制剂组痛阈进一步恶化,AHR、GFAP及炎性因子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HR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反应缓解老年小鼠慢性疼痛,其激动剂具有潜在治疗价值。
  • 论著
    吴格怡, 陈巧玲, 陈嘉慧, 关日辉, 黄心蔚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红景天对处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液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3年9月~2024年8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11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雾化、平喘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大株红景天静脉注射液滴注治疗10天。治疗前后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LR4 mRNA和NF-κB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TLR4 mRNA和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液中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红景天可通过TLR4/NF-κB信号转导通路降低患者血液中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从而使AECOPD患者的体内炎症得到更好的控制。
  • 论著
    李松泽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血清中的25-(OH)D浓度以及炎症因子对慢性盆腔炎的敏感度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选取300例慢性盆腔炎和300名健康对照组成员,对血清中25-(OH)D和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开展VDR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升高,VDR基因rs2228570和rs1544410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盆腔炎发病风险显著相关。结论 VDR基因多态性、维生素D缺乏和炎症因子失衡在慢性盆腔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论著
    兰志君, 闫超, 石军飞, 霍婷, 张攀攀, 李富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CCl4灌注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1 d后,测定各组大鼠肝系数、肝功能、肝纤维化、肝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药物组肝系数呈下降趋势,药物B组和药物C组的肝系数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大鼠肝功能指标ALT、AST、γ-GGT均逐步降低,药物B组和药物C组TP、ALB指标显著提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B组和药物C组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氧化应激指标HYP、SOD、MDA、CAT均明显好转,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逆转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进程,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论著
    吴桂鹏, 徐小青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术前高位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老年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2月~2023年11月于我院接受全身麻醉下行单侧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10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5~8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实验组(n=51)和对照组(n=52)。实验组在术前1 h采用超声引导下于患侧T2水平竖脊平面间隙注射0.25 %罗哌卡因30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30 mL。记录术中芬太尼及术后48 h用于解救性镇痛的吗啡使用剂量,术后24 h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并评估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VAS疼痛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人口统计数据方面、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芬太尼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32.61±21.23)μg vs.(316.33±47.26)μg,P<0.001]。术后48h实验组首次需要解救性镇痛用吗啡的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67.43±37.25)min vs.(132.56±16.37)min,P<0.001],使用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7.84±3.01)mg vs.(19.61±5.27)mg,P<0.001]。两组患者术后应激激素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对照组增高幅度显著大于实验组;实验组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高位ESPB可显著降低老年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显著改善术后应激反应。
  • 综述
  • 综述
    李秀阳, 张天资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是红花中发挥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功效的重要活性成分,亦是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主要成分。近期,研究者们从分子、细胞、动物等多维度对HSYA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HSYA不仅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特性,还具有抗心脑缺血、改善认知功能、降低血糖和血脂、抗癌以及改善肺、肝、肾、眼功能、缓解原发性痛经和促进骨组织健康等多种的药理活性。本研究通过对HSYA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HSYA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刘畅, 张孜君, 蒋毅, 彭海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尤其是在腰椎内镜手术中的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方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数据,并从中提取出具有临床价值的关键特征,辅助脊柱外科医师做出更加精准的临床决策,为腰椎内镜手术治疗的个性化和合理化提供支持。
  • 综述
    王泽成, 王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血小板作为血液中不可或缺的细胞,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多种病理动态交互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近期研究表明,这种相互作用在感染性疾病中会加剧组织损伤,在血栓性疾病中会促进血管闭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会驱动病理性免疫应答。本综述详细阐述了NETs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在三大疾病进展中的具体机制,并讨论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为临床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郑周忠, 郑周英, 梁湘源, 邓毅权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一种简易检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改良右心导管术。方法 将5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和分流组,分流组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以建立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假手术组不行穿刺分流,但其余手术操作同分流组。术后11周,选择一种末端被设计成一定弧形的硬膜外麻醉导管结合改良插管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肺动脉压力。解剖心脏并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结果 两组导管由颈外静脉行至肺动脉的耗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5 min、10 min、15 min内肺动脉压力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6 %、96 %、100 %,分流组5 min、10 min、15 min内肺动脉压力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6 %、100 %、100 %。分流组mPAP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手术组的mPAP和RVHI呈中度正相关(r=0.751,P<0.001),分流组的mPAP和RVHI呈高度正相关(r=0.891,P<0.001)。结论 以硬膜外麻醉导管为测压导管的改良右心导管术能简易、准确地检测大鼠肺动脉压力,可应用于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
  • 临床研究
    闫宇鑫, 杜虎羽, 李果山, 侯勇, 赵广胜, 籍贻华, 关喆轩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报道一种组合式外固定系统在治疗掌指骨严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 本研究筛选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掌指骨骨折病例。在术前充分告知手术的多种方式及其优劣性,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审查后使用新型外固定支架进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使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分评估手部功能。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0.7±11.20)岁,且均为男性。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1.87±3.00)kg/m2,术前平均受伤时间为(4.6±1.30)天,手术时间平均为(52.7±8.10)min。术后随访显示,手部功能的优良率为80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骨不愈合、切口愈合不良及外固定拆除后再骨折等不良情况,且均未出现排异、过敏等生物相容性差的表现。结论 本研究术式在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改善了患有复杂掌骨和指骨骨折患者的预后。
  • 临床研究
    张设, 孙朝花, 潘唯, 佴伟萍, 陈银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含贝达喹啉(Bdq)、德拉马尼(Dlm)、利奈唑胺(Lzd)口服短程方案治疗耐药肺结核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耐药结核病患者应用该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选择60例耐多药/耐利福平肺结核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长程方案)与观察组(短程方案),各30例。以治疗24周后患者的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和胸部影像变化作为治疗的有效性评估,监测化学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并评估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24周痰阴转率为86.7 %,对照组24周痰阴转率为6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周时肺部病灶吸收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间期延长、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贫血、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含贝达喹啉、德拉马尼、利奈唑胺口服短程方案治疗耐药肺结核患者短期临床疗效及耐受性均较好。
  • 临床研究
    夏圭杰, 陈振声, 陈雨新, 林彦隆, 林正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输尿管软镜联合可弯曲负压鞘与超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MP)治疗2~3 cm肾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最大直径2~3 cm的肾结石患者60例,分为输尿管软镜取石术(FURL)组与SMP组,各30例。FURL组采用输尿管软镜联合可弯曲负压鞘治疗,SMP组采用超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URL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下降值、术后住院时间低于SMP组(P<0.05);FURL组患者的输尿管损伤发生率高于S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脓毒血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可弯曲负压鞘与SMP治疗2~3 cm肾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FURL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SMP组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更低。
  • 临床研究
    王立辉, 王艺萍, 周健楠, 段若玙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抗凝剂在肾功能衰竭伴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4年4月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120例高危出血倾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无肝素透析、枸橼酸抗凝、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观察分析3种抗凝方法对透析器及管路凝血和患者出血情况的影响。结果 无肝素透析组透析时间短,多为3~3.5 h,发生Ⅱ级凝血29例次,Ⅲ级凝血6例次;枸橼酸抗凝组能完成4 h透析,发生Ⅱ级凝血8例次,Ⅲ级凝血0例次;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患者能顺利完成4 h透析,发生透析器及管路Ⅱ级凝血4例次,未发生Ⅲ级凝血,拔针后按压时间较之前使用肝素时明显缩短。注射用甲磺酸萘莫司他组Kt/V为1.21±0.18,枸橼酸抗凝组为1.20±0.21,两组均高于无肝素透析组的0.92±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两组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血液透析采用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弥补了无肝素抗凝和枸橼酸抗凝两种方式的不足,既保证了高危出血倾向患者透析治疗的安全性和透析的充分性,又降低了透析器及管路凝血的发生率,甲磺酸萘莫司他可以作为高危出血患者血液透析时的抗凝选择。
  • 临床研究
    王英琴, 李苑湘, 苏逍, 潘丽红, 刘燕燕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心脏超声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PSE)对不同化疗周期乳腺癌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早期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57例乳腺癌化疗患者,采用超声M超模式测定6个位移点MAPSE,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化疗前与第1~6周期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检测的LVEF值在化疗第6周期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超模式测定MAPSE在化疗第4、5、6周期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6周期6个位移点均显著降低。结论 M超模式测定MAPSE较二维双平面Simpson法能较早期检测乳腺癌化疗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亚临床损害。
  • 临床研究
    张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TLDG)与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LADG)治疗胃癌的疗效及对围术期相关指标、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我院2020年4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64)与B组(n=61)。A组行TLDG,B组行LADG。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前后生化指标[糖类抗原19-9(CA19-9)、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癌胚抗原(CEA)、表皮生长因子(EGF)]、炎性应激反应指标[白细胞计数(WBC)、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B组相比,A组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较早(P<0.05);术后1周,两组血清CA19-9、Livin、CEA、EGF水平低于术前(P<0.05);与B组相比,术后1周,A组血清PGE2、TNF-α、IL-10水平较低,WBC水平较高(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56 %)与B组(8.2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行TLDG治疗能降低生化指标水平,减轻机体炎性应激反应,缩短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安全性较好。
  • 临床研究
    刘威, 张凤旭, 张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健康体检人群纯音气导听力筛查结果,分析听力损失流行现状,为体检机构推广听力筛查提供依据。方法 以2023年3月~2024年3月在我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且包含听力筛查的非噪声作业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体检人群听力筛查专家共识确定听力初筛和听力分级标准,以10岁为一组,共分为7个年龄组,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F检验比较组内差异,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听力初筛16 730人(男10 555人、女6 175人),平均年龄(40.0± 12.1)岁。听力损失初筛阳性率为11.5 %(男13.5 %、女8.1 %),不同年龄组有差异,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耳鼻喉科检查异常人群听力初筛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2.1 % vs. 11.1 %,χ2=4.860,P<0.05);代谢综合征(MS)人群听力初筛阳性率是非MS人群的1.99倍(95%CI:1.80~2.19)。听力损失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双耳平均听域:左耳[(25.0±10.6)dBHL]高于右耳[(22.9±10.7)dBHL]。结论 在体检机构开展听力初筛,能够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听力初筛方法简单但有待完善,应加强男性、老年人、耳鼻喉科疾病及有MS异常组分人群的听力保护。推广体检机构开展听力筛查,是适合我国听力保护,减少听力损失的有效途径。
  • 药物与临床
  • 药物与临床
    杨蕾, 黄小慧, 蔡凌旸, 来保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获批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中涉及老年人的用药信息,为完善相关药品说明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24年12月,美国及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说明书171份,对其中涉及的老年人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按总体标注、药物剂型、厂家、作用系统标注情况统计,171份说明书的老年人用药信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项。其中药物过量、药理毒理和禁忌的标注率低于10%;口服剂与注射剂、国产与进口药的标注情况基本相同,但注射剂、进口类的考察项标注更为完善;各系统下,老年人用药项、用法用量和药代动力学的标注率较高,不良反应的标注率较低,其中皮肤、头颈部和生殖系统用药中的老年人用药标注缺项率较高。结论 新型抗肿瘤药物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信息普遍存在内容匮乏、表述不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以确保老年人的临床合理用药。
  • 病例报告
  • 病例报告
    蓝志科, 胡运新, 龙友明, 孙永奇, 戴利军, 李海南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IgG4相关性垂体炎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本研究介绍了我院收治的1例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IgG4相关性垂体炎患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采用内镜经鼻鞍内、鞍上病变活检,术后病理提示鞍区富于淋巴浆细胞的病变。予以甲泼尼松龙240 mg静脉滴注3 d后,减量120 mg静滴3 d,后改为60 mg甲泼尼龙口服,每间隔5 d减半治疗,口服至15 mg/d后维持治疗,最终取得满意疗效。因该病临床少见,临床中极容易漏诊、误诊,而尽早发现及治疗,可取得明显疗效。
  • 病例报告
    岳义淮, 孙玉桥, 偰光华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胰腺异位副脾(IPAS)临床发病罕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本研究报道1例IPAS患者,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无特异性,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上腹部增强CT考虑为pNEN,经术后病理证实为IPAS。通过文献复习,发现该病发病率低、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易混淆,易误诊,因此需采取多手段联合诊断,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干预,保障患者健康。
  • 病例报告
    杨玉萍, 刘汉屈, 张帆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单克隆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经典五联征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其表现复杂多变,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旨在报道1例以顽固性腹水为首发表现的POEMS综合征,并探讨其误诊原因及诊断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 调查研究
  • 调查研究
    杜鹃, 宋欢欢, 李春燕, 于俊叶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各医疗机构专科护士队伍建设现状,为北京市专科护士队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使用管理机制的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3年4月由北京护理学会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地区部分医疗机构护理部的专科护士负责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情况和专科护士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调查的193所医疗机构中,培养的专科护士中位数为24(3,83),共计13 056名,占注册护士总人数的14.39 %,其中三级医院培养的专科护士数量最多,占专科护士总人数的93.93 %;86.75 %的专科护士至今仍从事相应专业临床工作;近5年培养的专科护士数量达到6 485名,占专科护士总人数的49.67 %;ICU、静脉输液治疗、手术室、急诊、肿瘤、血液净化、糖尿病、伤口造口失禁、老年护理等专科领域的专科护士培养率较高;目前静脉输液治疗、伤口造口失禁、糖尿病、血液净化和老年护理等10个专科领域已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结论 北京市专科护士队伍逐渐壮大,培养领域不断拓展,但在基层医院有待加强,还需进一步完善专科护士培养体系,优化专科护理门诊的管理机制,促进专科护理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