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董鑫宇, 刘琪, 宣言, 王慕宁, 常思瑶, 张博健, 王胜, 林雨丰, 韩志阳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载脂蛋白E(APOE)作为人类肿瘤预后和免疫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探寻其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APOE在多种癌症中的遗传变异情况,评估其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并比较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进行生存分析以探究APOE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APOE编码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了KEGG和GO富集分析,以揭示APOE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APOE在子宫癌肉瘤中呈现最高突变频率(>8 %),其基因改变显著降低患者总生存期(P=2.465×10-4)。在肾上腺皮质癌(总体生存期:P=0.0336)、宫颈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P=0.0361)、结肠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P=0.0469)等5种癌症中,APOE高表达预示预后不良。分子机制研究表明,APOE通过调控LRP1和TREM1等靶点,激活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通路,促进癌症的转移。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APOE在胃癌等10种癌症中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0.05),并与巨噬细胞(P<0.05)、细胞毒性T细胞(P<0.05)浸润显著相关,但在睾丸生殖细胞瘤中与巨噬细胞浸润呈负相关(P<0.05)。结论 APOE在子宫癌肉瘤、肾上腺皮质癌等特定癌症中呈现促癌特性,其基因变异和表达异常可作为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影响治疗反应,为开发靶向APOE通路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论著
    吉成霞, 侯玉虎, 马淑梅, 闫瑞斌, 马进辉, 甘国财, 莫自昊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在评估超微针刀治疗肩袖损伤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25例(31个肩关节)肩袖损伤患者,均接受超微针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及SWE检查,测量冈上肌肌腱的定量指标。同时,结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肩关节外展活动度测量及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测量,综合评估超微针刀治疗的疗效。结果 31个肩关节的冈上肌肌腱在超微针刀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杨氏模量的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均呈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速度值(SWV)在治疗后亦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31个肩关节的VAS评分在治疗后显著下降,前屈活动度和外展活动度显著增加,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肌腱的杨氏模量平均值与肩关节VAS评分呈正相关(r=0.527,P<0.001),SWV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572,P<0.001)。结论 SWE技术在评估肩袖损伤超微针刀治疗疗效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 论著
    岳鹏, 邢国征, 徐婷, 李世红, 马莉, 马婷, 于洪远, 赵婧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就诊的143例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其中90例未合并颈动脉血管狭窄的为IS正常组,53例合并颈动脉血管狭窄的为IS狭窄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循环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基因芯片法检测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SPSS 23.0软件分析各组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MTHFR C677T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组与对照组间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IS患者是否发生颈动脉狭窄与血清Hcy水平及MTHFR C677T基因分型显著相关(P<0.05);血清Hcy水平与MTHFR C677T基因分型显著相关(P=0.033);MTHFR C677T基因突变是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Hcy和血脂水平是发生IS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人群患IS风险是Hcy正常人群的22.128倍。结论 MTHFR C677T基因突变是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IS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显著相关。
  • 论著
    潘菊英, 王鹤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分娩结局,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于2018年1月~2024年6月收治的857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临床资料,记录产妇分娩方式及不同分娩方式的母婴结局,根据阴道试产是否成功分为成功组(n=618)和失败组(n=23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试产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857例经阴道试产成功618例(72.11 %),转为剖宫产239例(27.89 %)。与失败组比较,成功组产妇住院时间较短,产后出血量较少,子宫下段瘢痕厚度、阴道分娩史占比、宫颈Bishop评分均较高,产程较短,不耐受产后宫缩痛占比、新生儿体质量和胎儿头围均较小(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较小(OR=1.709,95% CI:1.248~2.236)、宫颈Bishop评分较低(OR=3.445,95% CI:2.418~5.369),胎儿头围较大(OR=2.046,95% CI:1.384~3.597)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失败的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宫颈Bishop评分及胎儿头围预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失败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75 mm、8.03分、36.06 c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741、0.739。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可行安全,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宫颈Bishop评分及胎儿头围对分娩方式具有一定影响。
  • 论著
    刘婷婷, 陈丽惠, 任会均, 唐伟, 谢玲君, 岳保红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血清KL-6在抗合成酶综合征(ASS)相关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ASS患者134例,其中合并ILD(ASS-ILD组)114例,未合并ILD(ASS-nonILD组)20例;同期纳入体检健康者(Control组)64例和非ASS相关ILD患者(ILD-nonASS组)63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利用XGBoost模型明确KL-6对疾病分类及预后的预测贡献,对KL-6与重要性排名前9个代表性数值型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拟合,并对ASS-ILD组患者进行随访,以临床恶化、影像学加重和肺功能下降明确疾病进展,分析血清KL-6水平与疾病进展及生存的关系。结果 ASS-ILD组KL-6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以ILD进展亚组KL-6水平最高(P<0.001)。XGBoost模型显示KL-6对疾病分类预测贡献度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特异度76.67 %,灵敏度86.96 %)。生存分析显示当KL-6≥1 696 U/mL时,患者发生ILD进展风险显著升高(P<0.001);当KL-6≥1 414 U/mL时,患者发生肺部感染风险显著升高(P<0.001)。结论 血清KL-6是ASS-ILD患者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动态监测KL-6水平对临床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论著
    王娟, 范雪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预后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28d和90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HBV相关ACLF(HBV-ACLF)患者基线资料,利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联合作为新型预后评分,通过并以患者入院28 d、90 d生存预后情况为分界点,对不同生存预后患者评分系统及特征差异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50例HBV-ACLF患者中,28 d死亡15例、存活135例;90 d死亡30例,存活120例。28 d、90 d不同生存预后患者年龄、肝硬化 Child-Pugh分级(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002年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谷丙转氨酶(ALT)、淋巴细胞计数、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内死亡的15例患者中位OS为19(10,28)d,90 d内死亡的30例患者中位OS为61(28,9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 回归分析显示,ALT、年龄、TC、NRS-2002评分、MELD评分、CTP评分、淋巴细胞计数、CONUT评分等为HBV-ACLF患者28 d、90 d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将ALT、年龄、TC、NRS-2002评分、淋巴细胞计数等有差异的单因素构建的回归方程作为新型预后评分,28 d新型预后评分的AUC为0.976、MELD评分为0.848、CTP评分为0.780、CONUT评分为0.761;90 d新型预后评分的AUC为0.952、MELD评分为0.887、CTP评分为0.894、CONUT评分为0.592。结论 新型预后评分在预测HBV-ACLF患者入院28 d和90 d预后方面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常用评分系统,为临床医生对该类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 论著
    李树奇, 方桂桔, 邓新宇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9例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肝功能损害分为肝功能损害组(n=29)与无肝功能损害组(n=2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在烟酒史、脂肪肝基础病、发热时长、肺部病变范围、C反应蛋白(CRP)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脂肪肝、双肺病变、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等为肝功能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患者存在吸烟史、饮酒史、合并脂肪肝、双肺病变、SpO2下降等因素时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降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
  • 综述
  • 综述
    杨军路, 吴浩, 高文文, 赵海康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由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引发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ICH患者伴随心脑血管疾病,其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与炎症级联反应有密切关系。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活动性损伤的可靠生物标志物,与ICH的起病及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参与了炎症、免疫、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与心血管疾病及多种炎性疾病相关,同时具有促炎和抗炎的特性,对神经炎症有重要作用。高水平IL-6提示不同神经和神经外疾病的致病过程,表明IL-6的水平和信号转导与ICH致病机制相关。作为目前ICH诊断和预后的潜在血液生物标志物,本综述系统描述IL-6的生物学特性、信号转导、在ICH损伤诱导中的多功能作用以及抗IL-6疗法在ICH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 综述
    苗莉娟, 丁文欢, 张英杰, 王新宇, 李东锋, 于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雪莲为菊科植物天山雪莲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的功效。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逐渐被发现并受到广泛关注。天山雪莲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甾体类、萜类等,研究发现天山雪莲对胃癌、肝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癌症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巨大开发潜力。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应用天山雪莲成分针对肿瘤的作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庆玲, 潘蕾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咳嗽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尽管这两种疾病均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在咳嗽的特点、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咳嗽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疾病活动、恶化的重要信号。本文旨在综述哮喘和COPD中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的相关研究,探讨其流行情况、病理生理机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当前的治疗与管理策略,以期为优化哮喘和COPD伴CC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
    朱平平, 赵蕾, 王洪明, 李毓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疼痛-情绪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治疗慢性疼痛伴焦虑抑郁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原发性疼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联合抗抑郁(舍曲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性、神经递质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GABA、5-HT水平高于治疗前;醒后即刻唾液皮质醇、醒后30min唾液皮质醇、HPA 轴活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HAMD、HAMA评分,血清皮质醇、ACTH、GABA、5-HT水平,醒后即刻唾液皮质醇、醒后30 min唾液皮质醇、HPA轴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 %,低于对照组的3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在改善慢性疼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方面与常规西药方案疗效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PA轴活性及神经递质平衡相关。
  • 临床研究
    田莉, 田彩云, 陈凯旋, 王春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脱水方案和烤片时间对同一大鼠肺组织HE切片质量的影响,为通过优化石蜡切片制备方案提升HE染色可重复性及制片质量与效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麻醉后采血,摘取肺部组织,切分为3块(3 mm³)后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常规固定,30个组织样本均分为6组,分别进行常规脱水(对照组)后烤片10 min(NdR10组)、烤片30 min(NdR30组)、烤片60 min(NdR60组)与优化脱水(实验组)后烤片10 min(OdR10组)、烤片30 min(OdR30组)、烤片60 min(OdR60组)。采用全自动组织脱水机(Leica ASP300型)进行组织脱水,常规脱水方案为梯度乙醇、二甲苯及石蜡浸泡时间依次递减的脱水方案,优化脱水方案为应用相同脱水步骤但缩短脱水时间的快速脱水方案。对制备出的石蜡切片进行同步HE染色,采用双盲评分法评价蜡块完整性、组织硬度、脆度、完整度及核质对比度等,比较病理制片的质量与效率。结果 实验组HE染色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甲级片率提升;两组均显示30 min烤片总分最高(P<0.05),但实验组不同烤片时间评分波动小于对照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脱水方案为主效应(F=15.482,P<0.001),烤片时间效应微弱(F=4.587,P=0.019),两者无交互作用(P=0.566)。结论 优化脱水方案(缩短梯度时间)结合30 min烤片可显著提升HE切片质量,降低对烤片参数的依赖性,适用于高效病理制片流程。
  • 临床研究
    吴大龙, 张绍安, 张世魁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复位、环扎联合加长型防旋髓内钉(PFNA)方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18例开展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依据统计学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复位PFNA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复位、环扎联合PFN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复位效果、髋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复查显示,观察组的骨折矢状面与冠状面的复位差值、髋内翻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78 %,低于对照组的20.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复位、环扎联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PFNA治疗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临床研究
    李先晓, 王艳清, 申发燕, 黄婧颖, 洪亚玲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乳腺肌样错构瘤的1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36.42± 9.49)岁,平均病程6.78个月。所有病灶均为单侧发病,以左侧多见(9/12,75.00 %),最大径约1.1~8.0 cm,最大径平均值为(2.56± 1.82) cm。超声检查显示,所有病灶均呈卵圆形或类圆形(100 %),表现为膨胀性局限生长,形态规则(66.67 %),边界清晰(75.00 %),可见纤细的包膜样回声(100 %)。内部回声以混杂回声为主(66.67 %),伴条状或片状高回声(58.33 %)、低回声(100 %)及线样分隔(75.00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显示,5例(41.67 %)病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0级),6例(50.00 %)呈少量血流信号(Ⅰ级),1例(8.33 %)呈中等血流信号(Ⅱ级)。病理大体检查表现为实性灰白色或灰黄肿物,质地以中等硬度为主,大部分病灶与周围界限清晰。显微镜下显示病灶由乳腺腺体、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混合构成,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肌样成分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结蛋白(DES)阳性,黏液成分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B)阳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乳腺肌样错构瘤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混杂回声及低血供。病理特征显示其由乳腺腺体、纤维组织、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混合构成。超声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检查。乳腺肌样错构瘤总体预后良好,但仍需术后定期随访。
  • 临床研究
    张真真, 曹盼盼, 周莎莎, 喻红霞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盆底三维超声参数、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程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5年2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51例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n=125)、治疗无效组(n=26),另选取同期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151例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膀胱颈移动度(BND)、肛提肌裂孔面积(LHA)、膀胱尿道后角(PUVA)及血清TIMP-1水平,对比不同治疗效果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后BND、LHA、PUVA及血清TIMP-1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后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均低于治疗无效患者,血清TIMP-1水平高于治疗无效患者(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与患者治疗效果呈负相关,血清TIMP-1水平与患者治疗效果呈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程进展,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呈降低趋势,血清TIMP-1水平呈升高趋势,这些指标与患者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可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彭昕, 岳爱民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取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方法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普外科实施手术的10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中是否选择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分为保留组51例、非保留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术后3年的肿瘤复发率差异。结果 保留组的手术时间、清扫No.253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总数、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与非保留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排气失禁、稀便失禁、排便次数、里急后重感、排便急迫感、L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保留组患者的稀便失禁、排便次数、里急后重感、排便急迫感、LARS评分均低于非保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保留组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出现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非保留组有3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尿潴留,保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1.76 %)低于非保留组(17.6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保留组有8例复发(15.69 %),非保留组有6例复发(11.76 %);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取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方法不会增加手术难度、不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结局,且对于改善结直肠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临床研究
    武瑞红, 朱允涛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在妇科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2023年6月~2025年1月于我院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48例,接受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始、术毕5 min、术毕15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各项临床指标,术前、术后24 h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始~术毕15 min两组患者SpO2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呼吸频率相较于术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心率则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比对照组减少,且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对照组低(t=9.255、63.625、26.755,均P<0.05),两组患者意识丧失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2,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比术前下降,且研究组更低(t=2.944、5.748,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χ2=4.414,P<0.05)。结论 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妇科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中,可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减轻疼痛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临床研究
    尚朝旭, 赵海港, 武会娟
    摘要 ( )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动态脑电图(AEEG)在病毒性脑炎(VE)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及在病情分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202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疑似VE患者,均行常规脑电图与AEEG检查。以脑脊液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脑电图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等诊断效能指标,并对比分析二者在诊断不同严重程度VE中的检出率差异。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AEEG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脑脊液确诊VE 90例。AEEG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总体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脑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EG对轻度VE检出率更高(P=0.024)。预后分析显示,死亡患者AEEG检查结果提示轻度异常者占比低于痊愈患者(P<0.05),重度异常者占比高于痊愈患者(P<0.001),残疾患者AEEG检查结果提示重度异常者占比高于痊愈患者(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脑电图,AEEG能够显著提升VE的诊断效能。此外,AEEG监测的异常程度分级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