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

期刊
    Loading ...
出版年
    Loading ...
栏目
    Loading ...
文章类型
    Loading ...
期刊分类
    Loading ...
  • 文章
  • 视频
  • 排序
共找到 474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病例报告
    王忠凯, 彭云珠, 李锐洁, 刘利萍, 吴长勇, 孙煌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108-110.
    摘要 (17) PDF (9)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输液港系统(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导管断裂迁移至心脏并骑跨于未闭的卵圆孔的临床诊治方法,并评估其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报道1例肺恶性肿瘤患者TIVAP导管断裂后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迁移至左心房,骑跨左右心系统的特殊病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发生机制、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结果 经股静脉途径成功实施介入手术,使用圈套器完整取出断裂导管;术后影像学评估显示心脏结构无损伤,患者无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 介入治疗对于TIVAP导管断裂后经PFO迁移的病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但需通过规范置入和维护技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病例报告
    曹志娟, 党亚东, 张斌, 边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105-107.
    摘要 (22) PDF (11)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血栓性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左下腔静脉畸形的诊疗难点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为类似复杂病例提供参考。方法 患者因右下肢疼痛、肿胀入院,术前CT考虑为左下腔静脉畸形导致的血栓性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通过下肢静脉造影确诊并评估后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药物治疗。结果 术后患者症状显著改善,14天后复查下肢静脉造影显示右髂-股静脉再通,成功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对于此类患者,术前影像学评估是诊断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经颈静脉入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规避解剖变异带来的风险,结合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支架植入及术后抗凝、溶栓等治疗策略,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临床研究
    郑盼盼, 谢丽娟, 武丽霞, 沈小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100-104.
    摘要 (17) PDF (21)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CGA)联合智能化用药模式对住院老年多重用药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临床保障此类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1~12月住院的96例老年多重用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SPSS建立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干预组采用CGA联合智能化用药模式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药物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等差异。结果 两组入组时M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至出院2个月,较对照组而言,干预组MMAS评分均更高(P<0.05)。干预1周后,干预组对药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了解药品有效期、药物疗效、副作用及表现、应对方式以及随访时间等方面知晓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用药错误总发生率更低(2.08 % vs 16.67 %)(P<0.05)。结论 对住院老年多重用药患者而言,CGA联合智能化用药模式可提升用药依从性,提高药物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用药安全性。
  • 临床研究
    鞠晨影, 黄顶, 王艳虹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94-99.
    摘要 (15) PDF (8)   可视化
    目的 探讨阴道局部应用干扰素联合微波治疗绝经后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疗效,并分析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23年2月~2024年12月收治的106例绝经后持续HR-HPV感染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用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阴道局部应用干扰素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微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HPV转阴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阴道微生态[pH值、乳酸杆菌分布情况(Nugent评分)、清洁度]、炎症因子、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微生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H值、Nugent评分、清洁度Ⅲ~Ⅳ度人数占比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17、IL-4、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 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D8+ T细胞百分比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局部应用干扰素联合微波治疗绝经后HR-HPV感染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HPV转阴率提高,阴道微生态环境改善,炎性反应明显减轻,免疫功能提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临床研究
    钱露, 张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88-93.
    摘要 (18) PDF (9)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PSA灰区前列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并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76例前列腺癌患者和10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PIC、TAT、TM和t-PAIC水平,采用迈瑞BC-6800Plus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利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预测前列腺癌的价值。结果 前列腺癌组PIC、TAT、TM、t-PAIC和PDW水平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3~4期前列腺癌亚组的PIC、TAT和TM水平显著高于T1~2期亚组(P<0.05)。N1期前列腺癌亚组的PIC水平高于N0期亚组(P=0.024)。M1期前列腺癌亚组的PIC、TM和t-PAIC水平显著高于M0期亚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IC、TAT、TM、t-PAIC和PDW联合检测对PSA灰区前列腺癌的预测能力整体较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890。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PIC、TAT、TM、t-PAIC和PDW水平显著升高,其联合检测能够辅助诊断PSA灰区前列腺癌。
  • 临床研究
    杨明军, 胡明月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82-87.
    摘要 (15) PDF (7)   可视化
    目的 评价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应用于单侧甲状腺全切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4年12月收治的112例单侧甲状腺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行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观察手术指标、术后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手术前后的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变化,使用患者自评量表及观察者评分量表对切口美观度进行评价,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24 h引流量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3 d时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7 d两组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的甲状腺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患者自评量表评分及观察者评分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皮下积液、饮水呛咳、一过性声带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及颈部不适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应用于单侧甲状腺全切除可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改善瘢痕美观度,安全性较高。
  • 临床研究
    李芳芳, 王战胜, 刘雨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77-81.
    摘要 (13) PDF (6)   可视化
    目的 分析亚低温疗法联合早期肠内营养介入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10月~2023年4月收治的60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提供亚低温疗法治疗,对照组禁食,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比两组胃动力学指标和临床指标、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以及并发症和Bayley-Ⅲ量表评分。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ICAM-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CAM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随访1个月体质量增长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Bayley-Ⅲ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亚低温疗法联合早期肠内营养介入治疗新生儿HIE,可改善患儿胃肠动力学,加快完全肠内喂养进度,降低预后不良风险。
  • 临床研究
    黄娜, 周竹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71-76.
    摘要 (24) PDF (14)   可视化
    目的 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ART)后发生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相关因素对发生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风险程度及预测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艾滋病门诊随访治疗4年以上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RT治疗后免疫功能重建效果分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组(n=127)和免疫功能重建良好组(n=130)。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随访期间的免疫监测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免疫功能重建效果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来评估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感染途径、初治ART方案、合并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初治ART的年龄、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ART治疗前WHO临床分期、ART启动时间差、启动ART 1年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幅>100个/μL进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0岁、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和51~200个/μL、ART治疗前WHO临床分期Ⅲ期和Ⅳ期是影响免疫功能重建不全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启动ART 1年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幅、ART治疗前WHO临床分期、启动ART治疗时间差、年龄因素对HIV/AIDS 患者启动ART治疗的免疫功能重建效果具有预测价值。
  • 临床研究
    史小芳, 俞敏, 陈永华, 杨青, 陈颖, 李威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66-70.
    摘要 (17) PDF (16)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合并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血清中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和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4年2月诊断为CTD的患者44例,其中合并ILD的患者21例,未合并ILD的患者23例。测定患者血清中YKL-40和KL-6水平,并分析其与肺部高分辨CT(HRCT)评分、肺功能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YKL-40和KL-6诊断CTD患者是否合并ILD的应用价值。结果 CTD合并ILD患者血清YKL-40和KL-6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IL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TD合并ILD患者血清YKL-40和KL-6水平与肺部HRCT评分均呈正相关,与用力肺活量及其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 %)、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呈负相关(P<0.05)。YKL-40诊断CTD合并ILD特异度、敏感度和AUC分别为75.6 %、65.4 %、0.72;KL-6诊断CTD合并ILD特异度、敏感度和AUC分别为81.2 %、79.4 %、0.82;两者联合诊断CTD合并ILD的特异度、敏感度和AUC分别为83.1 %、82.3 %、0.85。结论 CTD合并ILD患者血清中YKL-40和KL-6水平呈高表达,与FVC%、DLCO%和肺部HRCT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CTD合并ILD的有效指标。
  • 临床研究
    刘光欢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60-65.
    摘要 (20) PDF (19)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广州血液中心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共100例,选取2023年元旦前感染COVID-19并康复的献血者为感染组以及同期未感染COVID-19的献血者为未感染组,各50例。对比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指标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水平变化;分析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BC、Hb和PLT与感染COVID-19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献血者血常规指标中的WBC、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血常规指标中的PLT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指标中PLT在COVID-19康复后,出现了明显的增高,相关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对新冠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 临床研究
    尹钊, 刘志, 訾滢洁, 王鹏远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54-59.
    摘要 (16) PDF (6)   可视化
    目的 探究紫龙金片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P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128例中晚期NSCLC患者开展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应用随机区组设计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片联合PP方案,联合组给予紫龙金片联合PP方案。均治疗2个周期。对比两组肿瘤学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血清肿瘤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样因子1(FGL1)、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不良反应及预后情况[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联合组DCR为85.94 %,高于对照组的70.31 %(P<0.05);治疗后,联合组外周血CD3+ T细胞、CD4+ T细胞、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外周血CD8+ T细胞、血清VEGF、FGL1、CD14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胃肠道反应、皮疹、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PFS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紫龙金片联合PP方案治疗中晚期NSCLC患者肿瘤学效果显著,能改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因子表达,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较高。
  • 临床研究
    涂业秀, 邓新琼, 苏艳洁, 陈艳华, 韦春宏, 徐群香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49-53.
    摘要 (23) PDF (8)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对无保护会阴接生的应用效果及对会阴侧切率与中转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与我院建立医联体关系的基层医院2024年1月~6月收治的400例无保护会阴接生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产程时间、疼痛程度及分娩控制量、围产期舒适度、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产妇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自然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分娩控制量表(L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轻度不适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重度不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颈裂伤发生率、会阴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流程、分娩环境、分娩效果、医疗支出、整体评价等产妇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联体同质化管理对无保护会阴接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降低产妇会阴侧切率及中转剖宫产率,缩短产程时间,减轻产程中的疼痛程度,提升分娩控制水平,提高围产期舒适度,降低产后出血、阴道裂伤、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产妇满意度较高。
  • 临床研究
    田育佼, 李轶, 马琼, 闫文娟, 荆楠, 桑原锋, 郭宾, 朱孟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41-48.
    摘要 (22) PDF (7)   可视化
    目的 了解南阳地区血培养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南阳地区26所医院的血培养分离菌,按照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ARSS)技术方案进行菌种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 WHONET 5.6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血培养分离菌2 09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52株(45.4 %),革兰阴性菌1 146株(54.6 %)。血培养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A)230株,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TEC)耐药。血培养分离肠球菌属65株,其中屎肠球菌34株,粪肠球菌24株,其他肠球菌7株;屎肠球菌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血培养检出草绿色链球菌49株,其中血链球菌26株,缓症链球菌10株,其他草绿色链球菌13株。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高,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AMP)、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低。肺炎链球菌对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高,对青霉素G、头孢曲松、美罗培南、利福平(RFP)、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低。血培养共检出肠杆菌目1 00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606株,肺炎克雷伯菌264株,阴沟肠杆菌复合群34株,其他肠杆菌101株。铜绿假单胞菌(PA)及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及多黏菌素B耐药率低。结论 南阳地区血培养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率过高是革兰阴性菌耐药率高的主要问题,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遏制耐药菌传播。
  • 综述
    张丽丽, 于妍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37-40.
    摘要 (19) PDF (13)   可视化
    心力衰竭属于慢性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即心脏泵血功能受损,难以满足患者机体需求。心衰不仅影响心脏功能,还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其中包括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心衰患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与心衰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如脑部血流减少、缺氧等。近年来,SGLT2抑制剂因其在心衰治疗中的潜在益处而受到关注,其不仅在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方面表现出色,还显示出防治认知障碍的潜力。本文总结SGLT2抑制剂在心衰后认知障碍防治中的潜在价值,探讨其作用机制,并强调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
  • 综述
    薛瑜, 张继, 徐威, 杨岩岩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33-36.
    摘要 (22) PDF (22)   可视化
    全球气候变暖正深刻改变着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也对传统监测体系提出了全新挑战。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温度、降水、湿度等关键气象要素对登革热、疟疾传播的动态影响机制,系统评述了基于气象大数据的预测模型最新进展。研究表明,机器学习模型在多源数据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时空分辨率不足和预警灵敏度偏低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颈。基于此,我们创新性构建了“气候-病媒-疾病”三级预警体系,提出通过高精度气象数据同化、深度学习算法优化和社区协同监测等策略提升预警效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 论著
    李航宇, 王嘉毅, 李少华, 贾振飞, 马成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26-32.
    摘要 (18) PDF (26)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术后胰腺癌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胰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术后接受化疗,比较化疗前后患者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并对比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化疗前后上述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肿瘤标志物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肿瘤标志物对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胰腺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CA19-9、CA125、CEA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患者CA19-9、CA125、CEA表达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A19-9、CA125、CE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CA19-9低水平(≤91.63 U/mL)、CA125低水平(≤68.78 U/mL)、CEA低水平(≤16.35 ng/mL)患者预后优于CA19-9高水平(>91.63 U/mL)、CA125高水平(>68.78 U/mL)、CEA高水平(>16.35 ng/mL)患者(P<0.05);应用Cox分析各临床因素对胰腺癌术后化疗预后的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分化程度、CA19-9、CA125、CEA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Cox分析发现,临床分期、CA19-9、CA125、CEA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经术后化疗后,CA19-9、CA125、CEA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降低,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CA19-9、CA125、CEA可作为胰腺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标志物。
  • 论著
    林漪清, 陈水钫, 郑乾文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20-25.
    摘要 (22) PDF (9)   可视化
    目的 本研究采用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从遗传学角度探究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中提取尿酸和AP的工具变量进行全面MR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其中MR分析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加权模式及简单模式5种方法,主要基于IVW的结果判定因果关联,P<0.05表示暴露对结果有因果影响,将比值比(OR值)作为评价因果关联强度的指标。结果 尿酸与AP的发病存在因果关系(IVW:P=0.027,OR=1.194),且呈反向因果关系(IVW:P=0.043,OR=0.989)。结论 MR研究表明,尿酸水平的升高是AP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 论著
    梅丽平, 王亚军, 张春杰, 于杰, 白福臣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16-19.
    摘要 (34) PDF (38)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分析碳酸锂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为碳酸锂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碳酸锂血药浓度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监测频次等,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监测137次(35.68 %),女性监测247次(64.32 %),监测频次为 1次的占比高达63.4 %,血药浓度达标率为45.05 %;在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中,性别、年龄、给药剂量仅能对8.2 %的血药浓度变化作出解释。女性患者的血药物浓度/剂量比(C/D)略低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岁患者的C/D值高于18~59岁、<18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为患者建立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碳酸锂血药浓度的达标率,同时应提高门诊患者碳酸锂TDM的重视程度,建议定期监测碳酸锂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而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疗效。
  • 论著
    王东旭, 陈慧敏, 张元元, 王海鹏, 冯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8-15.
    摘要 (20) PDF (17)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冻结步态(PD-FOG)的临床特点、结构影像学变化,并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纳入175例帕金森病(PD)患者,采用国际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二部分(MDS-UPDRS Ⅱ)第13项评估受试者是否存在步态冻结(FOG),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两组(PD-FOG组和PD-nFOG组)。评估内容包括运动症状、认知功能、情绪在内的临床特征;采集头颅结构磁共振成像(MRI)数据,计算皮层厚度及皮层下灰质核团体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结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FOG评分与脑结构的相关性。结果 PPD-FOG的发生率为47.43 %。FOG评分与病程(r=0.273,P=0.013)、Hoehn-Yahr(H-Y)分期(r=0.478,P<0.001)、MDS-UPDRSⅢ总分(r=0.466,P<0.001)、运动迟缓亚分数(r=0.445,P<0.001)及姿势步态异常亚分数(r=0.808,P<0.001)呈显著正相关;FOG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及情绪障碍评分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与PD-nFOG相比,PD-FOG组患者的左侧距状旁回皮层厚度(P=0.048)、双侧扣带回后部皮层厚度(P=0.025)及双侧伏隔核体积(左侧,P=0.026;右侧,P=0.045)均显著降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OG评分与左侧距状旁回皮层厚度及右侧伏隔核(NAcc)体积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FOG在PD患者中患病率较高;PD-FOG的严重程度与病程、H-Y分期、MDS-UPDRSⅢ总分、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呈正相关,与左侧距状旁回皮层厚度及右侧伏隔核体积呈负相关。
  • 论著
    刘跃, 翟凤国, 万雪莹, 毛煦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8): 1-7.
    摘要 (40) PDF (33)   可视化
    目的 基于体内实验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姜黄素(CUR)与大黄素(EMO)联用对改善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构建DILI小鼠模型,检测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与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首先获取CUR、EMO及DILI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图分析确定三者共同靶点,随后建立CUR-EMO-DILI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动物实验数据表明,CUR-EMO联合治疗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组;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结果显示CUR和EMO分别存在280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初步筛选出500个DILI潜在作用靶点。经Venny 2.1.0数据库分析鉴定79个共同作用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识别出5个关键枢纽靶点,包括SRCAKT1HSP90AA1MAPK1EGFR;GO分析识别58个功能相关基因,KEGG分析筛选20条潜在通路,这些可能与CUR-EMO联用改善DILI的机制相关。结论 CUR-EMO联用可能通过多靶点协同调控机制改善DILI,为后续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临床研究
    尚朝旭, 赵海港, 武会娟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107-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8
    摘要 (14) PDF (25)   可视化
    目的 探究动态脑电图(AEEG)在病毒性脑炎(VE)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及在病情分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5月~202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疑似VE患者,均行常规脑电图与AEEG检查。以脑脊液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两种脑电图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等诊断效能指标,并对比分析二者在诊断不同严重程度VE中的检出率差异。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AEEG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脑脊液确诊VE 90例。AEEG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总体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脑电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EEG对轻度VE检出率更高(P=0.024)。预后分析显示,死亡患者AEEG检查结果提示轻度异常者占比低于痊愈患者(P<0.05),重度异常者占比高于痊愈患者(P<0.001),残疾患者AEEG检查结果提示重度异常者占比高于痊愈患者(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脑电图,AEEG能够显著提升VE的诊断效能。此外,AEEG监测的异常程度分级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 临床研究
    武瑞红, 朱允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102-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7
    摘要 (7) PDF (37)   可视化
    目的 探讨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在妇科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2023年6月~2025年1月于我院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接受丙泊酚麻醉)和研究组(48例,接受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始、术毕5 min、术毕15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各项临床指标,术前、术后24 h炎症因子指标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始~术毕15 min两组患者SpO2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P、呼吸频率相较于术前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心率则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P<0.05);组间不同时间点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苏醒时间比对照组缩短,术中丙泊酚用量比对照组减少,且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对照组低(t=9.255、63.625、26.755,均P<0.05),两组患者意识丧失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2,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均比术前下降,且研究组更低(t=2.944、5.748,均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χ2=4.414,P<0.05)。结论 盐酸纳布啡联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妇科宫腔镜电切术患者中,可缩短苏醒时间,减少术中丙泊酚用量,减轻疼痛程度,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 临床研究
    彭昕, 岳爱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97-10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6
    摘要 (8) PDF (41)   可视化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取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方法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普外科实施手术的10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中是否选择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分为保留组51例、非保留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及并发症情况、术后3年的肿瘤复发率差异。结果 保留组的手术时间、清扫No.253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总数、手术出血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的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与非保留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排气失禁、稀便失禁、排便次数、里急后重感、排便急迫感、L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保留组患者的稀便失禁、排便次数、里急后重感、排便急迫感、LARS评分均低于非保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保留组有2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出现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尿潴留,非保留组有3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出现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1例肠梗阻、1例尿潴留,保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1.76 %)低于非保留组(17.6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进行3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保留组有8例复发(15.69 %),非保留组有6例复发(11.76 %);两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采取保留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方法不会增加手术难度、不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结局,且对于改善结直肠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 临床研究
    张真真, 曹盼盼, 周莎莎, 喻红霞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93-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5
    摘要 (7) PDF (40)   可视化
    目的 探究盆底三维超声参数、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程中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5年2月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51例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n=125)、治疗无效组(n=26),另选取同期未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151例产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膀胱颈移动度(BND)、肛提肌裂孔面积(LHA)、膀胱尿道后角(PUVA)及血清TIMP-1水平,对比不同治疗效果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后BND、LHA、PUVA及血清TIMP-1水平,并分析各指标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IM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患者治疗2周、4周、6周后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均低于治疗无效患者,血清TIMP-1水平高于治疗无效患者(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与患者治疗效果呈负相关,血清TIMP-1水平与患者治疗效果呈正相关(P<0.05)。结论 随着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疗程进展,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BND、LHA、PUVA呈降低趋势,血清TIMP-1水平呈升高趋势,这些指标与患者治疗效果关系密切,可为患者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临床研究
    李先晓, 王艳清, 申发燕, 黄婧颖, 洪亚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87-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4
    摘要 (6) PDF (51)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乳腺肌样错构瘤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乳腺肌样错构瘤的12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36.42± 9.49)岁,平均病程6.78个月。所有病灶均为单侧发病,以左侧多见(9/12,75.00 %),最大径约1.1~8.0 cm,最大径平均值为(2.56± 1.82) cm。超声检查显示,所有病灶均呈卵圆形或类圆形(100 %),表现为膨胀性局限生长,形态规则(66.67 %),边界清晰(75.00 %),可见纤细的包膜样回声(100 %)。内部回声以混杂回声为主(66.67 %),伴条状或片状高回声(58.33 %)、低回声(100 %)及线样分隔(75.00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显示,5例(41.67 %)病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0级),6例(50.00 %)呈少量血流信号(Ⅰ级),1例(8.33 %)呈中等血流信号(Ⅱ级)。病理大体检查表现为实性灰白色或灰黄肿物,质地以中等硬度为主,大部分病灶与周围界限清晰。显微镜下显示病灶由乳腺腺体、纤维结缔组织、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混合构成,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肌样成分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结蛋白(DES)阳性,黏液成分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B)阳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乳腺肌样错构瘤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混杂回声及低血供。病理特征显示其由乳腺腺体、纤维组织、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混合构成。超声检查可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但最终确诊仍需依赖病理检查。乳腺肌样错构瘤总体预后良好,但仍需术后定期随访。
  • 临床研究
    吴大龙, 张绍安, 张世魁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82-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3
    摘要 (6) PDF (38)   可视化
    目的 探讨微创复位、环扎联合加长型防旋髓内钉(PFNA)方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118例开展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依据统计学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内固定复位PFNA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复位、环扎联合PFNA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复位效果、髋关节功能、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复查显示,观察组的骨折矢状面与冠状面的复位差值、髋内翻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解剖复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78 %,低于对照组的20.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复位、环扎联合PFNA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PFNA治疗具有更好的复位效果,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临床研究
    田莉, 田彩云, 陈凯旋, 王春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76-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2
    摘要 (11) PDF (48)   可视化
    目的 探讨不同脱水方案和烤片时间对同一大鼠肺组织HE切片质量的影响,为通过优化石蜡切片制备方案提升HE染色可重复性及制片质量与效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0只SD大鼠麻醉后采血,摘取肺部组织,切分为3块(3 mm³)后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常规固定,30个组织样本均分为6组,分别进行常规脱水(对照组)后烤片10 min(NdR10组)、烤片30 min(NdR30组)、烤片60 min(NdR60组)与优化脱水(实验组)后烤片10 min(OdR10组)、烤片30 min(OdR30组)、烤片60 min(OdR60组)。采用全自动组织脱水机(Leica ASP300型)进行组织脱水,常规脱水方案为梯度乙醇、二甲苯及石蜡浸泡时间依次递减的脱水方案,优化脱水方案为应用相同脱水步骤但缩短脱水时间的快速脱水方案。对制备出的石蜡切片进行同步HE染色,采用双盲评分法评价蜡块完整性、组织硬度、脆度、完整度及核质对比度等,比较病理制片的质量与效率。结果 实验组HE染色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甲级片率提升;两组均显示30 min烤片总分最高(P<0.05),但实验组不同烤片时间评分波动小于对照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脱水方案为主效应(F=15.482,P<0.001),烤片时间效应微弱(F=4.587,P=0.019),两者无交互作用(P=0.566)。结论 优化脱水方案(缩短梯度时间)结合30 min烤片可显著提升HE切片质量,降低对烤片参数的依赖性,适用于高效病理制片流程。
  • 临床研究
    朱平平, 赵蕾, 王洪明, 李毓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70-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1
    摘要 (12) PDF (64)   可视化
    目的 基于疼痛-情绪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治疗慢性疼痛伴焦虑抑郁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2023年1月~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原发性疼痛伴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镇痛(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联合抗抑郁(舍曲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活性、神经递质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HAMD、HAM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GABA、5-HT水平高于治疗前;醒后即刻唾液皮质醇、醒后30min唾液皮质醇、HPA 轴活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HAMD、HAMA评分,血清皮质醇、ACTH、GABA、5-HT水平,醒后即刻唾液皮质醇、醒后30 min唾液皮质醇、HPA轴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 %,低于对照组的3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汉防己甲素在改善慢性疼痛伴焦虑抑郁症状方面与常规西药方案疗效相当,且安全性更高,其机制可能与调控HPA轴活性及神经递质平衡相关。
  • 综述
    张庆玲, 潘蕾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10
    摘要 (8) PDF (149)   可视化
    咳嗽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尽管这两种疾病均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但在咳嗽的特点、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咳嗽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疾病活动、恶化的重要信号。本文旨在综述哮喘和COPD中慢性咳嗽(chronic cough,CC)的相关研究,探讨其流行情况、病理生理机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当前的治疗与管理策略,以期为优化哮喘和COPD伴CC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苗莉娟, 丁文欢, 张英杰, 王新宇, 李东锋, 于宁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5, 27(7): 60-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9463.2025.07.009
    摘要 (19) PDF (74)   可视化
    天山雪莲为菊科植物天山雪莲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温肾助阳、祛风胜湿、通经活血的功效。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逐渐被发现并受到广泛关注。天山雪莲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甾体类、萜类等,研究发现天山雪莲对胃癌、肝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癌症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巨大开发潜力。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应用天山雪莲成分针对肿瘤的作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